扶贫.jpg

致富有希望 去年南充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

2019-03-22 13:26 来源:南充日报

  走在南充秀美农村,因产业兴起,昔日的贫困村破茧成蝶:翻修一新的农房留住了“乡愁”;田埂推平,小田变大,荒山去杂,成片的产业孕育着致富的希望;村民活动中心、电商超市、村卫生站、停车场等一应俱全;村道公路在村内延伸,串联起入户小道和生产便道,编织出阡陌交错的道路体系。

  贫困村建产业园

  群众增收致富有保障

  3月20日,暖意融融,在营山县合兴乡独立村,村民们扛着锄头来到村里的花椒产业园施肥、除草、杀虫。在村民们的精心呵护下,花椒树苗舒枝展叶,长势良好。走进合兴乡,只见漫山遍野都是花椒树苗。

  花椒产业是合兴乡新打造的支柱产业。去年4月,在外出考察后,合兴乡决定把青花椒作为全乡支柱产业。独立村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建成了400亩花椒产业园。截至目前,合兴乡10个村全部建起花椒产业园,面积最大近500亩、最小200余亩,产业园总面积4200余亩,实现产业全覆盖。

  合兴乡党委书记吴利民算了一笔账,花椒树将于今年挂果,卖出花椒后,村民除了务工等收入外,还将有分红。按照合兴乡花椒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总产值的15%作为村民分红,其余用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维护与建设等。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产业脱贫,是富民根本之策。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南充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路径。为解决群众“造血功能”差、持续增收乏力的问题,南充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采取抓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思维,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政策资金入股,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目前,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通过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返租倒包等方式,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创新机制体制

  激活脱贫攻坚“源头活水”

  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我市对症下药斩“穷根”。各地坚持突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防控风险:在200个贫困村试点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每个村建立10万元至3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并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种养风险、市场风险,按照“补足成本、不补利润”的原则,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不仅给扶贫产业安上“保险杠”,还给贫困群众吃了“定心丸”。

  完善脱贫后扶机制:对已脱贫人口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扶持,精确锁定返贫风险户,实行产业培育、设施配套、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干部帮扶“五跟进”,做到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撤,确保脱贫成效稳得住、能提高。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全面推广“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信贷投入+保险托底”等模式。组建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持、小额信贷分险“四项基金”,惠及贫困群众超40万人。

  创新党建扶贫机制:推行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五带五强”工作法,着力解决第一书记“融不进、干不好”问题,引导第一书记在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中精准发力。

  “三方联动”考评问责机制:严格实行纪检、组织、扶贫联动考评,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领导一律就地免职、追责问责一律从严从重。

  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致富奔康底气足

  脱贫的主体是贫困群众,只有激发贫困群众自身摆脱贫困、奔小康目标的内生动力,才能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量,从而打赢脱贫攻坚战。阆中市飞凤镇瓦店村与帮扶单位在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调整帮扶思路,将以往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转变为在村上设立帮扶基金。帮扶基金前期共10万元,主要用于3个方面:帮助发展产业,为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购买种苗和生产资料;解决特困户生活用电难题;用作激励费用,结合“四好村”创建、感恩教育等,在村上开展“示范户”“卫生户”“诚信户”等评选活动,对先进给予资金奖励,大大激发了“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仪陇县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和发展种养业增收奖补实施方案》,按照发展种养业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至3000元、3000元至4000元、4000元以上三个档次分别给予600元、800元、1000元的奖补资金,充分激发了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干部引领带着干、群众主体自己干、风险兜底鼓励干”,分布全市农村的帮扶干部注重率先解决“志穷”,再解决“人穷”,帮助贫困群众摒弃“等人送小康”心态;组织贫困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坚定“别人能干好、我也能干好”的信心。同时,严格按市场规律寻找门路,让贫困群众“自己干自己的事”,贫困群众干什么政府绝不强迫,贫困群众干的事政府绝不包办,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意愿更强,稳定增收的能力更强,致富奔康的底气更足。

  内容来自南充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