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调查
近年来,受政策调整和市场影响,玉米生产面临着成本高、价格低、效益差、增收难等新的挑战。
如何推进玉米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是当前玉米主产区亟待破解的问题。作为产粮大县,常年玉米播种面积在420万亩以上的榆树市,通过建设玉米产业园破题。2017年,榆树市创建了省级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五棵树镇、刘家镇、闵家镇、先锋乡、环城乡5个乡镇56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专用玉米生产基地54万亩。
在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榆树市坚决贯彻市委深改委和改革办的改革部署,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财政整合投入各类项目资金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亿元以上,用于产业园建设。通过做优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做强玉米工业、饲用、鲜食三条加工转化链,做新“农文旅”新兴业态走廊,榆树市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粮食主产区玉米产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这车都是要发往重庆的白色鲜食玉米,也是春节前最后一批货了。”1月31日,看着工作人员将最后一箱产品装上车,吉林省陆路雪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长明松了一口气。
作为一家鲜食玉米种植与加工企业,陆路雪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这得益于产业园的建设!”胡长明告诉记者,2007年以前,公司只有4公顷地种速冻玉米,销售范围也仅限于东北地区。榆树市建起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后,公司实行标准化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公顷。“2018年我们加工了1.2亿穗鲜食玉米,产品远销到上海、深圳等国内大城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为企业注入了新动能。榆树市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合作社、玉米转化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推进协调机制,科学划定食用玉米、饲用玉米和工业原料玉米的专用生产区域,指导园区玉米种植逐步实现标准化。依托五棵树经济开发区、环城工业集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引导各类玉米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打造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科技诸要素聚集的发展动力核心区域。鼓励引导现有各类经营主体围绕玉米产品加工拓展业务领域,优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建设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离不开科技支撑。基于产业园土壤、气候及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榆树市加大节水技术、装备的筛选应用,提升玉米生产与收获贮藏技术、装备水平,探索建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创建政府为主导的农情综合监测与公益服务平台。同时,引导产业园内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商标注册与品牌创建,着力打造“榆树玉米”“榆树鲜食玉米”等区域公用品牌。
如何推动农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也是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重点解决的课题。榆树市通过科学谋划养殖小区和饲养规模,配套推进饲用玉米专业化种植片区建设,协同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园区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探索土地管理“升级版”
“2018年我们合作社最大的亮点就是用上了两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谈起2018年的收获,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卓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合作社与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雷沃重工合作,为两台拖拉机进行了改造升级,在大面积连片土地上配合物联网定位系统开展了“无人作业”。
从过去只依靠人力到如今“无人作业”,发生在黑土地上的变化让人惊喜。2018年,田丰合作社土地集约面积达到690余公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把土地集中起来!”在陈卓看来,是全新的种植模式让这片土地不断创造着惊喜。
在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榆树市重点培育全产业链开发型示范合作社,鼓励发展示范合作社联社,支持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共同制定合作种植计划,鼓励园区广大农户共同参与合作经营。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长期农产品购销合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田丰合作社采取的就是“合作社+农民”土地托管模式。农民将手中的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收取土地租金;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以“耕、种、管、收、加、贮、销”一条龙的“保姆式”全托管经营;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增加经济收入……这一模式带来了合作社和农民的“双丰收”。
在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榆树市还按照“储粮于民,储粮备荒、存粮自愿、取粮自由、为储户保密、粮权不变、时间不限、落价保底、涨价顺价”的原则,推广了“粮食银行”模式。此外,依托大型企业在养殖领域开展“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四位一体”产权农业模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充分挖掘土地的增值潜力,进一步增加农民种植业以外的收入。
形成多元多极“同频共振”
“自从建设产业园,我就开始种鲜食玉米了。2018年种了5公顷鲜食玉米,比种普通玉米每公顷多挣了五六千元。”谈起去年的收成,家住榆树环城乡靳家村的武俊海很满意。
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更助推了榆树市玉米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使以玉米种植及多元加工转化为内核的全产业链开发粗具规模。园内现已建成专用玉米生产基地54万亩,入驻玉米加工企业14家、仓储物流等关联企业16家,初步构建了以工业专用玉米、饲料专用玉米、鲜食玉米为主的三条玉米加工转化链,年加工转化玉米171.5万吨。饲料加工还带动肉牛、生猪、肉鸡等养殖,年生产肉类产品25万吨、食品8万吨。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玉米多元多极协同转化的发展格局。
现代要素不断集聚。目前,产业园已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33.9万亩,节水灌溉控制面积达到7.2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控制面积分别占园区耕地面积的62.8%、12.9%,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457个,规模经营占比69%。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信息入户率达到100%。有淘宝、天猫等网商平台58家,线上累计交易额2.3亿元。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产业园内现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3家,认证农产品5个,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10万亩、米豆轮作1.2万亩。建立土壤有机质监测点5个、重金属监测点7个。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地膜回收率达到87%,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5%,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
“未来,我们将整合科研力量,着力研发、引进企业生产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榆树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产业园将强化玉米产品加工转化,建设玉米博物馆和文化产业园,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做响强农品牌,带动园区农民就业增收。
(袁 达 张欣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