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大有可为
海南加快重点产业和园区建设。2020年6月3日上午,1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同时举行挂牌仪式,这些重点园区将作为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样板区和试验区,承载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政策的重要任务。
赋权赋能 让园区“说了算”
记者了解到,海南2018年4月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重点园区下放43项权限,推动“项目进园区、让园区说了算”。截至2019年底,海南省重点产业园区已吸引1.5478万家企业落户,同比增长5.25%。园区以不到海南全省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逾三成税收总额。
特别是2020年4月,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洋浦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管理体制的决定》,赋予园区管理机构相对独立的事权、财权、人事权,鼓励其通过设立法定机构改革体制机制,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的用人制度,旨在让重点园区更好地发挥对自贸港建设的引擎带动作用。
明确定位 发挥优势打造园区“聚宝盆”
2020年6月3日上午,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之一——文昌国际航天城暨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在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正式挂牌成立。文昌国际航天城采取“法定机构+平台公司”管理体制,成立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文昌国际航天城被依法赋予园区自主发展权。
文昌航天发射场作为中国唯一的低纬度滨海发射场,承担着深空探测、载人登月、天地往来等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且商业航天发射最具竞争力。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内已签约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等13家企业,意向建设文昌国家航天超算中心暨航天大数据产业集群、文昌宝能航天金融服务小镇及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文昌)科创谷等9个项目。
11个重点园区中,省会海口占了4个,包括海口江东新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和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其中,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海南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重点发展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低碳制造业、智能传感器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另一重点城市三亚有两大重点园区挂牌,分别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和三亚中央商务区。这两大园区将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深海科技、南繁科技、金融服务、现代商贸、邮轮游艇等核心产业,培育壮大新经济,打造发展新动能。
把好关 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海南着力构建现代绿色经济体系,大力推动高新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发展。记者观察到,围绕定位,该省上下聚焦招引储备优质产业项目。在揭牌仪式上,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表示,将加快制定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坚守生态底线,优中选优投资项目,决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例,目前,该园区已建成了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高环保水平的重点项目,成为海南实体经济的重镇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千万吨炼油、160万吨对二甲苯、21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150万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大型石化项目陆续竣工投产,芳烃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逐一打通,并正在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石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油气储备能力超千万方,成为我国目前第二大的商业石油储备基地。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到,实施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方面,高效开放的运输政策是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支撑。洋浦经济开发区港航产业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初步形成以洋浦港为国际中转港的航线框架,已开通内外贸航线22条。内贸航线连通北部湾、长三角、珠三角、华北、东北等国内沿海港口;外贸航线连通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实现东南亚国家主要港口全覆盖。
除此之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南生态软件园等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也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招商引资项目与园区的契合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
2、江西鹰潭高新区财政收入增长快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造成制造业下滑,服务业大幅收缩,实体经济供需两端受损。江西省鹰潭高新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迅速调整思维,迎难而上,主动求变抢抓发展机遇,2020年一季度融资到位资金和融资项目均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财政收入保持了8.3%的增长。
据介绍,鹰潭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截至2020年4月底,园区已报备复工工业企业213户,复工率达到100%,规模以上企业综合产能恢复率达到126.5%。此外,还出台了《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金融服务、财政资金、稳岗就业、税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高新区投入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3786万元,减免企业租金111万元,拨付扶持企业发展资金2.74亿元,同比增长61.8%;优化本级金融服务,完成担保贷款1.03亿元,转贷过桥资金2230万元;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扩大信贷投放,贷款利率平均下调超过1个百分点,为88户次企业信贷投放11.53亿元。
2020年二季度,在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创区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利好背景下,鹰潭高新区将坚持以“做加法”的思维拓展存量,在挖潜、扩能、加速上下功夫;以“做乘法”的思维创造增量,持续加快“引”的节奏、提高“落”的实效、催化“培”的效应,全力引进一批“5020”项目,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积蓄发展动能。目前,高新区正认真查找一季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谁欠账、谁补齐”的要求,排出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高新区将抢抓产业链与供应链重构的“窗口期”,大力发展物联网及5G、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长春新区: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
北国初夏,丽日晴空。长春新区再次掀起新一轮大改革、大发展浪潮。2020年6月4日,长春新区召开长春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暨加快高质量发展动员会,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落实长春市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战略任务,创新体制机制,抢占发展先机,以长春高新区作为样板拉开了全市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大幕,为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助力。会场内,共识在凝聚;会场外,行动已启程。作为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长春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取制胜之道,以新思路、新境界、新气魄,铺展开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参加会议并讲话,长春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华景斌主持会议。
锐意改革方能与时俱进,精于改革才能把握先机。此次以长春高新区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开发运营去行政化和主责主业去社会化为切入点,加快打造“管委会+公司+园区”发展新模式,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顺畅的运行机制,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跑型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全方位开放高地和现代化治理高地。到2020年底,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到2022年,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各项指标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到2025年,高新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力争进入前20名。
直击束缚“痛点”,“瘦身强体”打造精简高效管理体制。通过实施管委会“大部制”瘦身改革,破解管理条块分割问题。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厘清职责边界,优化管理体制,为健全市场体系提供支撑;科学设置机构,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将现有的党政综合办公室、发展改革与工业信息化局等14个部门整合“瘦身”为党政综合办公室、财政局、科技局、经济发展局、商务与投资促进局、建设管理局、社会管理服务局7个机构,形成“大经济”“大商务”“大建设”“大管理”的行政管理架构。
探索“管委会+”新模式,引“改革活水”竞相涌流。通过实施“公司化”开发主体改革,破解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强,市场运作方式不够灵活问题,打造“1+1”双轮驱动开发运营模式,剥离高新区管委会开发、建设、运营等适宜企业化运营的职能,划转到长春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发集团”)和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股份”)两大公司,充分发挥公司龙头引领作用。
“轻装上阵”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通过实施“园区化”服务体系改革,破解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问题,成立“四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围绕医药、IT、汽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4大产业落实产业规划,加快项目集聚,促进4大产业集约集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区域间实现良性互动。
完善乡(街)职能,构建运转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实施乡(街)职能“下沉式”改革,破解基层服务难以满足新时期发展需要的问题。科学调整乡(街)建制,充实人员力量;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依法履行辖区内综合管理职能,努力营造良好营商和人居环境。
随着一项项符合发展实际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个个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优势正在凝聚,此次改革将在选人用人机制方面推行双向选择,行政事业人员可按照“编随事调、人随编走”的原则,分流至相关职能部门、事业单位;面向国内外聘任高级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引入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原理,实现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激发无限创新创造潜能。
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这里孕育迸发。长春新区是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者,更是直接的受益者,以此次改革为契机,长春新区将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快速推进,引领长春高新区发挥重要经济增长极作用、发挥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核心支撑作用、发挥改革示范区作用,让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强大动力,改出新面貌,提振精气神,努力实现争先进位。
逆势求进,道在日新。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正在为长春新区发展蓄积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入,必将释放出更强的发展活力,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以改革成效推动长春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行稳致远。
长春市委市政府政研室副主任杨松望、长春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唐继东,新区党政办、党群办、人社局、政研室主要负责人,高新区全体处级领导干部,长新发集团、高新股份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4、福建漳州:建设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漳州市金峰开发区将于2020年7月份投建漳州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旨在打造漳州市第一个标准化、专业化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创业企业,广泛集聚行业高端人才,发挥创业创新集聚效应。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地质勘查和施工图设计。
据悉,漳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将按照国家级标准、高新区要求、高质量目标建设。该项目占地约99亩,总投资约7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含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智慧管理中心、信息化展览馆、标准化厂房、创业创新空间、写字楼、公寓楼、商业服务区、公共服务区、景观配套等。项目总建筑面积16.95万㎡,其中,标准厂房建筑面积约3.85万㎡;商业用房建筑面积约1250㎡,并规划建设停车位600个;住宿用房建设面积达3.97万㎡,可提供公寓700套,满足1300人居住。
5、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加工到制造再到“智造”
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绘出“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三大硬核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近日成功登顶珠峰,位于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的5G视讯产业大放异彩。该公司副总经理庄文运介绍,咪咕再次实现突破,在珠峰进行了首次高空极地直播,在海拔5200米、5800米和6500米分别架设镜头,用户“云监看”大本营动向,所有媒体平台播放量超过4.1亿人次。
位于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上汽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工厂是中国首座以太工厂,具有高自动化及大数据处理功能,车间共有机器人567台,实现了车身连接技术100%自动化。上汽通用汽车产品战略部执行总监周鹏说,这是目前中国智能化程度最高、质量管控等级最高的工厂之一,代表了当今汽车制造全球领先水平。
“汽车制造业、通讯业、先进制造业等在金桥开发区都有龙头企业集聚,在开发区最能使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碰撞出火花。这是金桥开发区的产业优势。”上海自贸区金桥管理局副局长严俊杰说。
全球知名的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厂商欧姆龙入驻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20多年,从制造型企业发展到集团内全球最大研发、生产基地,专利数达154件,实现了数字化的100%。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西山正人说:“欧姆龙在金桥开发区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单品生产到人机结合智能制造的完美蜕变。”
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开拓压缩机新领域应用,运用自动化、信息化,实现了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智能工厂两次转型升级,此后又进行第三次转型升级,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该公司副总经理郑敏说,目前公司已拥有50多家客户,是国内新能源车用电驱动压缩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严俊杰说,从出口加工到传统制造业,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轮驱动,再到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高端产业体系,30年间,金桥开发区完成了“金桥加工—金桥制造—金桥智造”的蝶变。如今,金桥开发区的“产业地图”日臻完善,在抓住5G加快发展的机遇,建设“金桥5G产业生态园”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两园三基地”(5G产业生态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智能网联车基地、5G超高清视频产业示范基地、机器人示范基地)产业“新地图”。
金桥开发区还引进了华为上海研究所、诺基亚贝尔等5G头部企业,围绕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等主导产业,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嵌入制造业中。严俊杰说,金桥开发区拥有制度、产业、环境、区位和政策优势,“我们有底气争当国内乃至全球5G技术的策源地,打造5G应用产业创新发展的经济高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