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将迎超千亿元资金支持;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

2020-06-03 15: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将迎超千亿元资金支持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近日,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根据备忘录,双方将重点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旧区更新、工业区升级、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国家开发银行未来3年将累计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人民币资金,支持国家级经开区优化投资环境、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根据备忘录,202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国家开发银行还将加大对国家级经开区内外贸外资企业支持力度,稳定资金链,打通产业链,纾解外贸外资企业因疫情影响造成的流动性困难。

  2、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

  记者从广州市黄埔区获悉,近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广州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为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对外开放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据悉,广州保税物流园区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广州保税区(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内设立,规划面积0.507平方公里。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在封关运作后,与临近的黄埔新港港口开展联动,实现保税物流园区及港口功能、政策的叠加,业务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服务企业近2000家,为企业降低约50%的物流成本。产品和原材料的“保税区一日游”代替“香港一日游”海关运作,为LG液晶显示等广州开发区大型重点企业节约了运输成本。

  截至2019年底,已有120余家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经营,累计实现进出区货值1124亿美元。2019年,广州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区货值104亿美元,进出口总值12亿美元。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继续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提升,推动符合条件的各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为综合保税区,将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对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2019年4月,广州保税物流园区申请按“原地转型(即原址、原面积)”模式转型升级为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依托园区的区位优势和物流网络优势,充分发挥综保区的政策优势。

  据悉,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海关对综合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境外货物入区保税或免税,货物出区进入境内区外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境内区外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将充分叠加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的政策效应,重点发展物流分拨中心(汽车保税存储、文物回流)、跨境电商、融资租赁、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江苏连云港高新区获评“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园”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公布2019年度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园名单,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产业园正式获评“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园”。

  据了解,此次评选是江苏省工信厅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江苏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质量建设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园工作,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评选而出的。

  此次高新区获评的园区为高新区“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该产业园自成立以来,积极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通过产业引进和人才引进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逐步营造具有内生数据增长为主、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的特色态势。目前,园区入驻大数据关联企业423家,从业人员16500名,2019年园区总业务收入43.21亿元,大数据产业产值11.11亿元,形成以数据存储、交易、应用、服务为重点的产业布局。

  4、江苏苏滁高新区:“排头兵”迸发新活力

  长三角地区项目多了,政府服务效率高了,企业追加投资的信心足了……2020年5月底,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的苏滁高新区,作为长三角地区苏皖两省先行先试、跨省合作的载体,这里处处迸发加速发展的新活力。

  苏滁高新区全称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中新集团与滁州市政府共建,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合作共建的项目,也是安徽省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记者在生产雨刮器的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看到,偌大的注塑车间内机器轰鸣,但只有少量的工人在忙碌着。“两年前,公司进行了自动化改造,用工量减少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兴说,原来1人只能操作1台机器,现在能操作7台机器,产品合格率从95%提高到约100%。

  7年前,这家公司从上海转移到苏滁高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长三角一体化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研发中心在上海,模具加工在浙江,生产基地在安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户从自主品牌车企扩展到合资品牌车企,这段时间,上海等地的车企纷纷找我们合作。”张伟兴告诉记者,公司决定追加投资进行二期建设,很快将投产运行。

  企业追加投资的信心足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项目越来越多。2020年1月至5月,苏滁高新区共引进项目19个,其中引进长三角区域项目16个。
  据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仁君介绍,该区2012年开工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产业先行,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营养健康等主导产业,累计签约引进项目270多个,总投资超700亿元,目前投产企业120多家。

  “我们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坚持破除瓶颈,打造机制创新先行区。”周仁君说,该区创新实行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合作运行机制,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双主体”管理模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创优营商环境上,苏滁高新区探索行政审批封闭运作的服务模式。该区“一站式”服务中心主任钟子平说,2020年1月,该区建立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机制,以跨城市企业开办等证照审批办理为重点,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多方位服务。

  政府服务效率高了,换来的是企业建设和发展“加速度”。
  生产基地从苏州工业园区转移至滁州的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从事光电半导体元组件之“一条龙”生产制造与研发营销,创造了9个月时间从开工建设至投产的“达亮速度”。

  “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以及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我们不仅建设速度快,发展速度也很快。”达亮电子(滁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湾湾说,“下一步希望在滁州市建立相关产业链聚落,实现多元化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苏滁高新区践行跨省合作的“新种子”已萌发新芽、茁壮成长。2020年1月至4月,苏滁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5.3%。

  5、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产业规划和创新发展意见发布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20年6月2日发布《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关于促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表示,《规划》具有高阶版的目标定位。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着眼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统筹发展;重点培育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跨境综合服务业三大产业。

  《规划》提出,到2035年,努力打造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国际分拨及配送中心、国际订单及结算中心、全球销售及服务中心、跨境数字贸易中心、全球检测维修和绿色再制造中心、高端研发和制造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国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国际融资租赁交易中心等“十大中心”。

  《意见》以建设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强的自由港为目标,从贸易监管、金融创新、重点领域政策创新和财政扶持、综合保障等8个方面,提出了88条综合支持意见。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表示,《意见》聚焦货物和资金的高效便捷流动,提出9项贸易监管创新。包括:“一线”对于不涉政、不涉检的货物采用径行放行,“二线”验核监管证件;区内取消海关账册管理;并实行区内单侧申报。

  《意见》还提出,区内将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可在区内设立业务机构,就国际商事、海事、投资等领域发生的民商事争议开展仲裁业务。

  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意见》提出“优先适用”及8项支持措施。对已出台及今后出台在自贸区适用的金融政策,以及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的各项金融试点措施,符合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实际的,优先在区内试点。

  武伟介绍,对重点行业领域的跨境金融活动,银行可凭企业指令直接办理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并在洋山港保税区开展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功能试点,及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业务。同时,加大对重点金融机构和创新业务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意见》围绕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跨境综合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提出了一揽子综合支持政策。

  6、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自贸港重点园区大项目加速推进

  海上有作业船只往来,陆地有施工车辆穿梭。记者近日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炼化年产百万吨乙烯建设现场看到,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中。

  海南炼化年产百万吨乙烯项目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281亿,建成后有望拉动千亿元人民币产值。

  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乙烯项目控制部经理边四新介绍,该项目自2020年2月11日全部复工以来,通过开展“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已完全克服疫情对工期的影响,一些项目超前时序进度。目前项目完成投资12.3亿,共有1165名工人在在场内施工,现场回填、强夯检测全部结束,码头引堤回填量超10万立方米,化工区围墙进度达60%,化工区围边路网的路基已经完成,全场一级地管全部开工,220伏总变电站开工建设。即将进行倒班公寓桩基、炼油区事故水池及雨水监控池等工程建设。

  洋浦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是中国首个吸引外资、成片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中国最南端的国家级开发区、保税港区,位于泛北部湾中心地带。洋浦港是海南核心港口,深水近岸、避风少淤,2018年底成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新支点。

  当前洋浦已明确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基地、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等四大发展定位。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海南将在2025年前以“中国洋浦港”为船籍港,实施更加开放的船舶运输政策。

  根据《总体方案》,海南将在2025年前在洋浦保税港区等具备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率先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进出口管理制度。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增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全岛封关运作。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