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中关村科学城向北“扩容”
“到202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企业总收入突破1.2万亿元,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创新成果……”2020年5月18日,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正式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未来这里将补齐短板,建设成为北京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生力军。
据悉,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明确后,海淀区全域均纳入中关村科学城范围。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连续四年居北京市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约2.7万件,占全市50%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占全市约40%。然而,海淀区的各类创新要素相对集中于南部地区,位于百望山以北的中关村北区占海淀区总面积的54%,拥有较大的空间承载能力,却一直面临着缺乏对高端创新主体和要素吸引力的窘境。
据海淀区委书记、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书记于军介绍,为实现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愿景与目标,发展行动计划包含3项重大行动,共14项行动任务。其中,3项重大行动包括高品质城市新形态构筑行动、科创治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行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行动。14项任务包括打造畅通安全高效的韧性智慧之城;打造蓝绿交织、绿色低碳的生态之城;打造以高品质公共服务为支撑的国际化魅力新城……这将令北区出现一系列“蝶变”。
“蝶变”后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将依托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轴,形成“一心双组团、两核四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将聚焦新经济发展,依托中关村软件园、翠湖科技园、永丰产业基地等园区,在北清路沿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精尖”科创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前沿信息产业聚集,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培育空间信息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一批应用场景,打造科技创新治理“试验田”,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高新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科学城北区已建在建规模达3169万平方米,规划实施率约67%。截至2019年年底,三大园区入驻的科技企业达1189家,年收入415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七成,初步形成了产业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发展格局。
当天,中关村科学城还发布了《关于中关村科学城新时期再创业再出发提升创新能级的若干措施》, 这是中关村科学城继2018年发布“创新发展16条”后,结合新的发展阶段实际,出台的创新政策“2.0版”。据了解,十五条措施涵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服务生态、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等重点方向,紧密做好“四个对接”,瞄准四方面目标,为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能级赋能。
2、中国有机谷互联网产业园开园
2020年5月18日,谷城县举行第二季度重大项目“三集中”活动。其中,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中国有机谷互联网产业园正式运营,实现“竣工即投产,投产即达产”目标。
当日,谷城6个项目集中签约、10个项目集中开工、7个项目集中竣工,合同投资总额60.8亿元。
中国有机谷互联网产业园是该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打造的专业化产业园。园区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创业就业,目前已有28家企业入驻,业务范围涵盖互联网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3D打印设备、市场营销策划、拓展培训、现代美学等领域。“预计年底能孵化50家互联网企业,产值达到1.2亿元。”襄阳市企飞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该园区,该公司董事长陈旭表示。
近年来,谷城在做大做强电商产业基础上,加快制定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了互联网产业智库,实现了平台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我们将聚焦软件开发、智能制造、数据应用、平台直播、企业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力争3至5年内新增互联网企业100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30000人,年产值突破50亿元。”谷城县委书记伍义兵说,要把谷城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互联网产业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3、江苏徐州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循环经济产业园
2020年5月13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整个项目现场一片火热的生产场景。项目建设运营方新盛集团按照“无废城市”和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验收的总要求,遵照“项目化、节点化、清单化、责任化”原则,各项目按拟定计划加快推进;新盛绿源公司以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压实责任、并联推进,实现了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一季度开工建设目标。
2018年10月,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入围50个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名单。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将徐州市纳入全国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性、支撑性项目,对推动徐州市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新盛集团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投资建设运营,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起点定位、高要求规划、高质量招商、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园区项目现场负责人郭军告诉记者,2019年底开始,新盛集团为优先保障二焚厂项目2020年6月28日投产运行,率先启动二焚厂进厂道路建设,并按照市政府节点要求,2020年4月16日提前4天完成道路沥青铺设,已具备通车条件。同时,经一路、经二路、纬一路、纬二路四条起步区主干道,以及两座跨大寨河桥梁、景观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3月份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经二路东半幅及桥梁,预计6月底通车,西半幅预计10月底通车;经一路、纬一路、纬二路机动车道,预计9月底建成通车;生态轴景观经二路与纬一路交会处正在进行地形施工,计划年底基本完成除科研宣教区外的景观绿化工程。科研宣教区完成建筑方案设计、详细勘察报告,正在编制工程总承包招标文件,计划7月中旬进场施工。
目前,新盛集团围绕“核心主业垄断占市场、重点业务试水求突破、培育业务创新树标杆”的目标,分层次、分类别做好核心项目、重点项目和储备项目的招商落位。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步伐,现场施工安监、质监提前介入,综合材料处置中心、污水处理厂、医用废塑资源化利用和饱和废活性再生利用四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建筑垃圾项目重新调整可研和初步设计。其中:综合材料处置中心项目正在进行1号、2号贮存仓库、备用品仓库基础承台及地梁浇筑,以及甲类库、灰渣库及实验楼的基坑开挖;污水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完成生产辅助用房基础承台及地梁浇筑,清水池筏板浇筑及污泥脱水机房、配电间、鼓风机房桩基施工;医用废塑、饱和活性炭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完成现场临时道路、围墙,开始生产辅助用房基础开挖施工;建筑垃圾处置项目前期已完成的可研、初步设计,正在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并已启动工程总承包招标工作,计划2020年7月底开工建设。
4、宁波高新区抢占工业软件产业制高点
近日,浙江宁波高新区出台《关于加快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10亿元的区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软件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占宁波市比重达到50%以上。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宁波高新区软件产业发挥自身轻资产、高技术、办公灵活的优势,逆势而上。数据显示,在2019年实现软件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40.2%的基础上,2020年1月至3月,宁波高新区软件收入达55.6亿元,同比增长38.1%,有力助推了宁波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作为宁波高新区软件园内第一家复工企业,宁波海大物联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在第一季度圆满完成既定订单外,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研发的无接触电梯物联系统也即将进入试用阶段。而像海大物联这样复产率达到百分之百、软件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企业,在宁波高新区内不在少数。
“由于我们服务的多是行业头部企业,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反而让他们更加重视搭建物联网的重要性,因此2020年前3个月,我们的软件收入与2019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海大物联总经理屈琪辉介绍说。
“下一阶段,高新区将重点发展工业操作系统、工业APP、5G、大数据软件等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抢占工业软件产业制高点。”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5、北京经济开发区发力“新型基建”
2020年5月8日,由工信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部署建设的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核心基地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园,30家国家信创领域重点企业集中签约落户。以此为标志,北京经开区搭建起了信息化应用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发力“新型基建”。
据了解,此次集中签约企业中不乏龙芯、华为、飞腾等国家信创领域重点企业;落地项目不仅有来自国产自主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创新型基础硬件和重点集成服务4个领域的企业,还包括5G技术、云计算、云存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囊括了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前沿技术。
作为国家级信创园区的北京经开区信创园,将作为国家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核心基地,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构建信创产业生态,承担起引领全国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职责,通过打造信创产业上下游全产业链配套供给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建设链接副中心创新发展的科技走廊,最终实现“信创强国”的战略使命。
以此为契机,北京经开区正依托区内良好的产业基础、科研技术、空间资源等优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国产基础软硬件持续迭代升级,促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
北京经开区是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拥有引领创新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以中芯国际、北方华创为龙头的集成电路集群,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集群,以京东为龙头的产业互联网集群,以红山信息为龙头的5G通信产业集群,拥有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装备的完整产业链。良好的产业环境、创新生态,将对信创产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信创园建设,构建完备的信创生态,对经开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城市副中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开区从空间布局、政策保障、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等方面为信创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全要素保障。
其中,在空间上,提供了近4平方公里的低成本、定制化空间;在政策上,给予园区房租补贴、个税奖励、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服务支持;在资金上,筹划成立10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同时开放场景示范,依法依规给予单一来源采购等政策支持。此外,围绕基础服务、许可服务、增值服务提供政策对接、融资支持、许可代办、人才招聘、财务法务、市场推广等服务保障,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目前,北京经开区信创园已落地30家信创核心企业,对接生态企业400余家,信创产业核心环节实现布局,产业生态搭建完成。项目在2022年达产后,预计将实现营收1000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