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0710150206878.jpg

沈阳高新区:聚力三大主导产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06-18 11:10 来源:沈阳晚报

  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逼人,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急需激发创新活力,找到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要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必须走创新驱动,高端解决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看就从高新科技园区开始。”这一论断凸显了高新科技园区“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战略地位。

  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高新区的走势牵动着沈阳市发展的脚步,甚至东北全面振兴的进程。不久前召开的沈阳市委城区经济工作会议,为沈阳高新区的发展把脉定向。时不我待,沈阳高新区吹响了新一轮发展的集结号。

  立足区域长板,把握时代特征,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在此振兴发展的关键节点,沈阳高新区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深刻总结过去30多年的发展经验,重磅推出《沈阳高新区发展规划纲要》,在“高”“新”语境下重塑自身发展内核,全力为支撑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和新时代东北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根据该规划纲要,到2025年,沈阳高新区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大幅提升,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供给质量进一步优化,要素流动更加充分高效。

  打造“一核、一区、两带、七园”主体格局

  “一核”创新创业核,建设集“苗圃、孵化、加速”功能于一体的双创核心区

  “一区”高品质服务生活区,为高端人才提供完善便利生活环境

  “两带”智能经济产业带和城市文化景观带

  “七大专业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IC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产业园、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园及“互联网+”产业园

  塑造三大优势打造创新驱动先行区

  三十而立!创建于1988年的沈阳高新区,经历过创业发展、二次创业、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三个阶段,正全面迈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肩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奋力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三十余年的风雨兼程、三十余年的砥砺奋进。从成立之初的一条街,到宜创、宜业、宜商、宜居的一座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处活力之源,沈阳高新区坚持创新与发展的理念,攻坚克难,成为沈阳市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区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71个,其中重点实验室39个;培育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36个;引导搭建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服务机构4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个。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区获得科学技术奖项32项,东软集团公司和东软医疗公司科技研发投入增量超亿元。

  科技企业培育势头良好。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32家,瞪羚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培育壮大了一批创新水平高、成长性好、支撑作用强的科技企业,对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沈阳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全区共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6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在孵创业企业、创业项目3500余个,集聚创业人员3万余人;成功举办创响中国沈阳站、全国双创周辽宁·沈阳分会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辽宁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800余场。

  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日益凸显。东北科技大市场引进中科合创成果评价沈阳分中心、沈阳市高企协会等服务机构44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资源供应商320家,收集成果8000余项,服务企业5200余次,促成服务合同交易额40.94亿元。

  三十年革故鼎新、重装上阵。依靠持续而有力的创新驱动,沈阳高新区的微笑曲线高高扬起。“根据规划纲要,我们要突出塑造三大长板优势,一个就是创新源头的优势,这正是沈阳高新区30年来发展形成的良好基础;第二个就是制造高地,我们突出了智能制造,这既符合国家的定位,也是沈阳高新区发展的产业基础;第三个就是技术中枢,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沈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张书炜说。

  六年跨越造就国内一流的“高新”产业体系

  大型项目、强势产业,正勾勒出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崭新风景线。

  6月15日,恒大集团布局沈阳高新区,投资30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制造基地,生产基于自主整车平台开发的智能纯电动车。与此同时,中科院机器人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内,六大“国字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平台已经全面启动,机器人未来城、东软健康医疗产业园、毅昌国际设计谷、民用航空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活力涌动,争创佳绩,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

  拉长板,塑品牌。沈阳高新区正以新一轮规划为引导,发挥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优势与科技创新的资源禀赋,凝聚各方主体力量,优化提升以智能制造为引领、新能源汽车为亮点、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为特色支撑的三大“高新”产业体系。“我们正根据国家及省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沈阳高新区的区情,提出未来六年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等三大主导产业,及16个细分领域的系列发展规划。”此次规划的参与方——长城战略咨询负责人吴勇说。

  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把握新时期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趋势,发挥高新区在机器人、软件服务、IC装备制造、新材料、民用航空等领域基础优势,以“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为着力点,以构建新型未来生产制造体系为目标,重点发展机器人、IC装备制造、民用航空、人工智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先进材料6个核心细分领域。着力提升关键技术掌握能力,着力增强制造基础支撑能力,着力完善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法规环境,着力提升集成应用水平,不断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为高新区培育增长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

  打造沈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区、东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高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度洞悉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逐步实现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重点聚焦新能源整车、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后服务、智能网联汽车四大细分领域。

  发展国家级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产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东北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和丰富的健康医疗场景,抓住全球“治未病”时代来临、互联网+医疗、基因测序技术不断成熟、国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机会,做大产业规模、丰富企业类型、健全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及服务外包、互联网+医疗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眼健康、精准医疗、细胞产业等六大细分领域。

  六大赋能助力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

  东北振兴必须要靠高质量的制造业为支撑,沈阳作为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高新区要当先锋、打头阵,争做领头羊,关键是要解决传统产业“卡脖子”的问题,确定优先发展领域,提升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工程应用等产业全过程创新水平,推动新技术、新模式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船至中流,奋楫者先。沈阳高新区将通过六大赋能,全面推动整个高新区的创新环境的建设、产业的发展,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入到全国一流高新区的行列。

  数据赋能,构建高质量的智能产业体系。把握新时期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趋势,立足高新区装备制造及科技创新基础优势,紧跟市场需求,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打造要素富集、企业集聚、协作紧密、创新突出的产业生态,把沈阳高新区打造为我国智能制造的能量高地。

  技术赋能,构建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体系。沈阳高新区集聚众多“国字号”创新资源,要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与前沿技术突破,找准技术突破发力点,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思路,以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切入点,以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核心路径,以技术赋能打造辐射东北、服务全国、影响世界的国之重器技术领袖,将沈阳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

  生态赋能,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体系。沈阳高新区将构建科学家深度参与、科技迅猛突破、资本持续注入、人才跨界集聚的创业生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供给质量,着力推动高端创业,加快实现“双创升级”,形成大量技术成果转化、涌现大量企业主体,推动产业创新与经济动能双提升,以生态赋能把沈阳高新区建成创业有成的高新天地。

  场景赋能,构建高质量的数字科技园区。坚持“以人为本、智慧数字、多维融合”理念,进一步明确沈阳高新区板块功能定位和专业园发展方向,加快社会各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将沈阳高新区打造为“万物智联的云化城市”。

  开放赋能,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协同体系。发挥沈阳市东北亚中心区位优势,紧抓“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打造内外联动开放发展新局面,构建辐射引领开放经济新体系,加速塑造全市开放共享标杆区新形象。

  改革赋能,构建高质量的政务服务体系。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破除一切束缚科技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管委会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园区政务营商环境,构建精简高效政府职能体系,以深化改革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