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理念 奋斗新时代——南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大看点
园区总收入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突破3000亿元;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首次跨进“3”字头,名列第38位;
新增专利授权2579件,同比增长50%,专利授权累计首次突破万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9家,同比增长54%。
2018年,南昌高新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24字”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南昌市委“一核两重”总战略,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
高新区姓“科”,名“高”。自1991年建区特别是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一批批高新人以高昂奋进的创业激情、披荆斩棘的创业担当、开拓进取的创业胆识,在南昌市城东这片热土上攻难关、涉险滩、破藩篱,掀起了开发建设的热潮,谱写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华章。
28年来,从19.5平方公里艰苦创业的“青山湖时代”起步,到32平方公里崭露头角的“艾溪湖时代”,再到231平方公里提质增量的“瑶湖时代”,现如今286平方公里的城东之星,已迎来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鄱阳湖时代”。一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创新活跃、绿色低碳、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喷薄欲出。
看发展——高质量
2018年,南昌高新区园区总收入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突破3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38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02.99亿元,同比增长22%,成为全省首个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的高新区。同时,该区的对外影响力也得到再提升。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首次跨进“3”字头,名列第38位,实现“五连升”;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产业园区竞争力100强”排行榜中列第28位。
透过南昌高新区的发展数据,“首个”“率先”等字眼频繁出现。把这些数据串联起来,就是一部高新区经济“爆发式增长史”:主营业务收入从1992年的7700万元到1996年首破10亿元大关、2003年首破100亿元大关、2013年首破1000亿元大关、2017年在全省率先突破2000亿元,2018年达到2381亿元;营业总收入从1992年的1.1亿元到2017年的2852亿元,2018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97年成立一级财政时的485万元到2017年的84.4亿元,再到2018年的102.99亿元。
横向对比,可能更具说服力。南昌高新区以占南昌市3.8%的土地创造出全市24.35%的规模工业增加值、17.1%的规模工业利税,是南昌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全省经济实力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开发区。
推动高新区经济爆发式增长的动力之源,来自丰硕的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成果。从1992年第一家外资企业五湖实业落户至今,南昌高新区已经成为高新企业投资、发展的沃土。目前,该区已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航空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2+2”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辖区企业发展注重以“亩产论英雄”,全区已投产企业亩均投资强度为1167.22万元,亩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7.1万元、税收55.8万元。
看环境——高品位
南昌高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领先一步,同时在城市环境建设上也棋高一着。
一直以来,该区都十分注重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科技园区及国内科技新城的规划理念,从空间形态入手,对生态科技城进行概念性规划和整体形象设计,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好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推进“科技、产业、生态、城市”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科技新城和中国最美高新区。
坚持理念创新。倍加珍惜自然禀赋,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舍弃巨额建设用地收益,建设了2600亩的艾溪湖湿地公园,打造了15公里长的全省第一条示范性绿道——环艾溪湖绿道。同样放弃眼前利益,围绕20平方公里水面的瑶湖,高起点规划建设了18平方公里的瑶湖郊野森林公园,被市民誉为南昌的“马尔代夫”。同时,还在全省率先启动闲置用地“荒改绿”工程。
坚持体制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优化机构人员配置,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构建了大城管格局,实现了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坚持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城乡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城乡综合管理改革,着力构建镇(处)“事权、财权、责权”相匹配的治理能力新架构。
坚持智慧创新。高标准建成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高起点建设智慧管网项目,高规格打造智慧城管项目,以信息化手段保障城乡综合管理和居民自治高效运转。初步完成了各类视频资源融合和管网监测、环卫定位、路灯等物联网设备布设,提高了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通过“智能+人工”视频采集手段,提高了“车窗抛物”问题取证效率;通过无人机定期定点巡查,为环境保护、违章搭建、重点工程管理等提供第一手资料突出智慧化导向,整合数字城管和智慧城管资源,完善101智慧大厦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集成优势,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管理创新。采用分层模式,在原有环卫、绿化网格的基础上向镇(处)、执法等城市管理单位延伸,共设置三级:一级网格由101智慧大厦服务外包单位江西航天鄱湖云公司设立,并负责全区范围内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复核工作;二级网格管理由市政管护公司、执法大队、各镇(处)设立,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整改、复核工作;三级网格管理由各村、社区在镇(处)网格的基础上再细分设立,负责问题发现和整改工作,人员由镇级层面网格中细分。通过建立三级分层网格管理模式,做到“城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确保高新区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每一件事都有人做。
2018年,在南昌市产业和城市建管“三看”活动中,南昌高新区再次荣获第一名,实现“两连冠”。
看机制——高效率
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接踵而至,城市建管又亮点频闪,南昌高新区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和创造力?源于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活力。
该区建区伊始,就在全省率先启动干部聘任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改革。到2014年,该区又在全省率先启动以“身份封存、岗位聘用、以岗定薪、绩效考核”为主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全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改革干部管理方式,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改革薪酬分配机制,实现“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改革干部考评体系,实现“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转变——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该区把干部个人的岗位升降、薪酬待遇直接与高新区产业发展关联,激发了全区干部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为不断创造“高新速度”、培育“高新经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人事保障。
项目推进落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来,该区牢固树立践行“项目为王”的理念,创新项目引进决策、调度、推进、督查、考核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形成了“招商小组专业谈判——开放办科学评审——开放型会议快速决策——项目服务组全程服务”的决策机制。项目前、中、后三个阶段由专业部门负责,精准到项目每个环节,切实做到了全过程专业高效。同时,通过建立健全项目跟踪服务、“三层”调度、“三办”联动、“三函”推进、“绿色通道”、企业投诉、会议督导落实、挂图作战、考核奖励、责任追究等十项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贯彻新理念,奋斗新时代。今天的高新区令人瞩目,明天的高新区将带来更大的惊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新起点,该区上下正凝心聚力,矢志思想大解放、改革再出发,为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事记
■ 1991年3月,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在青山湖畔拓荒起步。到1992年11月,南昌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步区0.3平方公里,政策区19.5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新建区面积6.8平方公里。
■ 1995年,南昌高新区区内企业总数达225家,园区总收入突破10亿元,达11.4亿元。
■ 2001年10月,青山湖区“七村一场”划归南昌高新区,区域面积扩大至32平方公里,开始由“青山湖”时代走向“艾溪湖”时代。
■ 2002年,南昌高新区本土培育的首家上市企业——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上交所正式挂牌交易。
■ 2003年4月,南昌县昌东镇、麻丘镇成建制划归高新区管辖,南昌高新区区域面积扩大至231平方公里,“艾溪湖”时代开始走向“瑶湖”时代。
■ 2003年,南昌高新区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 2007年9月,南昌首个跨国公司“中国总部”——捷德(中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高新区。
■ 2009年12月23日,南昌航空工业城举行开园奠基仪式,并提出从2009年底到2018年,分三期开发建设,一期为大飞机前机身、中后机身研制和航空转包生产建设,二期为机场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三期为居民生产和通用航空生产区的建设。
■ 2010年12月,南昌高新区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0亿美元,成为全市第一个年出口额超10亿美元的县区。
■ 2012年,南昌高新区园区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300亿元。到2013年,南昌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014.43亿元,也首次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元产业园区。
■ 2014年,南昌高新区在全省率先进行人事机构改革,实行“全员竞聘,绩效考核”。
■ 2015年10月,南昌高新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以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单位的“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
■ 2016年1月,由南昌大学、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江西省首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项目。
■ 2017年6月,南昌高新区与进贤县合作建设首个“飞地经济”工业园区,首创“1+X”的合作模式。
■ 2017年,南昌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突破2000亿元,达2141.5亿元,在江西省率先进入“2”字头时代 ,顺利实现四年翻番。
■ 2018年,高新区园区总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02.99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的高新区。同时,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8年最新统计结果,南昌高新区在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居第38位,首次挺进“3”字头,连续五年排名上升,是全省唯一进入38强的高新区。
■ 2018年10月,C919大飞机在瑶湖机场成功完成转场试飞,瑶湖机场成为中国商飞大飞机重要的试飞基地,全国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