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方到南国,国家级高新区 诠释科技转化“中国模式”
从1988年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开始,国家高新区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截至2018年,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68家。中关村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大批高新区通过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关村科技园区:体制创新永远在路上
“赶上这个时代,真的很幸运!”今年4月,笔者在中关村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还是踌躇满志的中年创业者,抑或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都发出同样的感慨。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这里聚集着中国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当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到今天的一区十六园,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北四环中关村立交桥的北边,是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新生力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中心围墙边立着的一块纪念碑,就是中关村建设的起点。
用友从中关村第一家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其创始人王文京说:创业几十年,只做一件事,坚信“自主创新”才是出路。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办公室,有一个雕塑叫“突破”,他说:我们的国家到了发力突破的时候。
“奋斗”,是中关村的常态。“公司名字叫小米,就是希望发扬‘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发扬奋斗精神。”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正是大家的付出,大家的创业精神,创造了小米奇迹。”
如今,昔日人头攒动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变成了创新企业的孵化器、风险投资的路演场。在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展厅,一种叫做“柔卫甲”的柔性防爆技术装置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较传统装置重量减轻75%,超压下降78%,安全距离缩短95%,并能克服二次伤害,被行业评价为“一种革命性技术,是对传统装备的颠覆”。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30年来,诞生了联想、方正、紫光、用友、搜狐、百度、新浪、中芯国际、中星微、京东方、龙芯等一批代表性科技公司。特别是近年来,京东、小米、奇虎360等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快速崛起。这些成功的企业都具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强、商业模式新、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
苏州工业园区:区域合作的复制样本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首个旗舰型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5年来,该区实际利用外资300多亿美元,累计创造税收8000多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万亿美元。在25年发展历程中,园区探索实现了一系列转变,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苏州工业园区从系统学习起步,认真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累计派出194批3680人次赴新培训,并出台了110项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符合中国国情的规章制度。中新合作内涵从早期的联合招商、合作开发,逐步向科技创新、金融开放、服务贸易等领域拓展。近年来,园区品牌更是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不断辐射推广。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5年来,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外资企业在园区深耕发展,其中不乏西门子、飞利浦、艾默生、三星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信息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更有一大批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起来。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园区推动309家中国企业到53个国家进行投资布局,成为服务中国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生态论英雄”,园区在“守”与“舍”、“进”与“退”之间加快企业升级转型,实施产业梯次转移。近年来,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新兴产业,吸引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冷泉港实验室等国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园区设立相关机构。
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园区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化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累计组织实施重点改革172项,其中近30项改革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在营造高标准的投资贸易环境和高效能的政务服务环境方面,该园区为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积累了鲜活经验。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放式管理模式成就“高产田”
“五一”前夕,全国最小的国家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正式迎来扩容。根据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深圳高新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1.52平方公里扩大到159.48平方公里。这个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迈瑞等诸多知名企业的高新区迎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契机。
尽管面积在国家高新区里排名倒数,深圳高新区却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高产田”。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片貌不惊人的弹丸之地以占深圳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1%的GDP,诞生了深圳市约14%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全国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成果最为显著、创新氛围最为浓郁、创新环境最为优越的区域之一。
深圳科创委相关人士介绍,自创建之初,深圳就大胆创新,践行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其他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被称为开放式管理模式,即不改变政府各部门原有职权,不改变原有审批链条。这里没有专门的管委会,却集全市之力共同支持高新区发展。同时,深圳以特区立法的形式,为高新区的产业用地、用房等空间资源配置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从高新区规划建设、项目入区、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管理体制和政府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根据《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深圳高新区还设定了近期、中期、远期三大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3到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稳固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二的地位;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5到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