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0920100633526.jpg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建关20周年 创业创新二十载 改革征程再出发

2019-04-29 15:49 来源:新华日报

  20年前的5月,苏州城东出相门,一座崭新巍峨的大楼屹然矗立;在二十载悠悠岁月中,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始终与改革开放大潮同呼吸,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共命运,开启了创业创新、奋力前行、勇攀高峰的辉煌历程。

  廿载耕耘 硕果累累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1999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隶属于南京海关的副厅局级海关机构,业务管辖区域为苏州工业园区全境。二十载的时间里,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始终积极应对园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以探索建立现代海关制度先行区、“试验田”为己任,主动借鉴新加坡“亲商”管理理念,为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峥嵘岁月 光辉历程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筹建时,苏州工业园区还处在规划建设阶段,郊区乡村的影子还未褪去。1999年成立时,10层楼高的海关大楼在基本是空地的园区湖西板块与金鸡湖畔的园区管委会大楼遥遥相望,成为园区的地标性建筑。

  筹建者之一的包建发,至今还记得入驻当天就开办了第一票业务,入驻当年监管货值402万美元,报关单94票;建关当年监管货值7.7亿美元,报关单1.5万票。刚过去的2018年,园区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492.1亿美元,审结报关单138.96万份。

  1994年,海关总署批复筹建园区海关时提出了“借鉴、吸收新加坡海关管理经验,研究我国海关对园区的监管制度与方式,为现代海关制度探索经验”的明确要求。

  二十载春华秋实,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创造了海关系统的多项第一、唯一,特别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不断引领特殊区域功能政策创新,全国首本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电子账册、首批出口加工区、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家综合保税区、首个综保区贸易多元化试点、首批赋予特殊区域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全省率先开展跨境电商试点、设有全省唯一的加工贸易参数中心,成为园区探索开放创新的排头兵。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的工作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文明单位等三块金字招牌,多次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行业、省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先后涌现出“全国海关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劳动模范”、南京海关“关区榜样”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模范。

  服务经济 勇于创新

  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5年的辉煌历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始终秉承着服务企业、主动作为的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全面履职,坚持高效奉献,被誉为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

  自开发建设之初,如何化解内陆地区进出口货物耗时较长的先天劣势,就是摆在园区海关等园区开发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直通式陆路口岸、“虚拟空港”、“虚拟海港”等创举,到积极探索“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积极参与区域通关一体化、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从试点通关无纸化到全面推广以手机二维码为载体的“掌上物流”新模式、实施企业自报自缴自主打印税单等便利化措施,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制度与科技等多方着力,简化通关环节、减少通关时间,使辖区企业通关变“通途”。近年来,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均超额完成压缩三分之一目标任务。

  加工贸易在苏州工业园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最初的占进出口总值八成以上到现在的占比近六成,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加工贸易领域的改革轨迹清晰又坚定。2000年苏州工业园区海关诞生了第一本以电子联网监管模式为基础的加工贸易手册,关员不再面对堆积如山的纸质手册,报关员不再抱着成摞的资料跑海关备案核销,被评价为“企业受益、海关满意、政府欢迎”。从“我的E关”到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改革,从以合同为单元监管模式到以企业为单元监管模式,改革始终围绕“贴近企业、亲商服务”的理念。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来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2007年,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花落苏州工业园区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特殊监管区域监管服务方面探索了全新的道路。建区初期,企业大多开展两头在外的“V”字型业务,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创新提出 “两单一审”通关改革,通关效率大为提升,甚至可以满足企业“零库存”的需求。近年来,区内企业业务类型逐渐转变为国内外交互市场的“X”型,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在全国率先试点贸易多元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海关配套推出出境货物“先出区、后报关”作业模式、仓储货物分类监管、非报关货物扩大范围试点使得综合保税区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诸多政策加持下,康普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一年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约150万美元,平均每票货物出入区时间节约了近一天。

  开拓求变 再创辉煌

  2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将海关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把握,以支持促进地方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向政府及上级建言献策。关领导每年带队深入重点企业实地考察数十家,零距离服务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前期辅导和后续跟踪,全力保障地方重大项目落户发展。依托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苏州工业园区海关配合政府积极争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历次理事会争取的涉及海关的27项政策,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全部得到落实。

  2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不断丰富和优化服务形式。2003年起,在大、小长假,周末,工作日休息时间等应企业需求安排加班累计逾10万小时。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每年都为辖区企业量身定做近10项具体服务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13年3月,成立省内首支面向关务行业的公益服务团队,立足海关专业特长,针对关务从业人员,定期开展业务沙龙、业务培训;针对企业进行政策宣讲及业务交流。

  20年,一段历史过往的节点,一个崭新征程的开始。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机构改革要求,去年苏州工业园区检验检疫业务和队伍整体划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今年,设立驻唯亭办事处、驻娄葑办事处,形成一体两翼全新格局,监管服务的职能更丰富、布局更完善,海关促进苏州工业园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有了更丰富的手段。

  正值青春年华的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将以崭新面貌踏上新征程,全面贯彻“政治建关、改革强关、依法把关、科技兴关、从严治关”要求,聚焦“再立新标杆,再创新辉煌”的共同愿景,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努力实现新时代园区海关发展新跨越。

  推动贸易便利化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规模连年上升。驻在苏州工业园区这片对外开放的热土,苏州工业园区海关2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改革,促进苏州工业园区贸易便利化的历史。

  通关便利化独辟蹊径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内陆,一直以来都承受着作为港口腹地的竞争压力,怎样打通园区的“出海口”,建设满足企业需求的“无水港”,成为成立之初年轻的园区海关亟须解决的问题。

  早在园区海关筹建时代的1997年,为破解这个难题,在积极争取和上级海关支持下,园区海关设立唯亭监管点,成为全国首批三家直通式陆路口岸之一,为打通苏州工业园区的“出海口”走出了第一步。为破解上海至苏州工业园区物理距离带来的通关和物流发展瓶颈,园区海关联合地方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港口”的概念。2002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用SZV双向直航空陆联程模式打造了具有目的地和始发港双重身份的“虚拟空港”,2008年又全国首创“虚拟海港”模式。

  快速通关是园区海关对企业的承诺,也是园区海关的不懈追求。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贸量逐年攀升,园区海关业务规模成倍增长,仅仅通过两班、加班等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来保证通关不是长久之计,必须通过监管方式和科技手段革新来加快通关。2012年4月,自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发轫的“两单一审”通关改革正式开始试点,减少四分之一报关单量,大幅度减少通关时间,2013年7月该项改革在全国推广。2016年首创的“掌上物流”及其后续升级版,卡口车辆验放通行时间缩短2/3,实现海关卡口不停车验放,有效破解“货物通关缓慢”“信息获取困难”“行车路线易错”3大难题,显著提升物流效率,明显降低通关成本、减少监管风险,以最方便群众的方式跨越“最后一公里”。

  通关业务改革与时俱进

  如果说“虚拟港口”“两单一审”“掌上物流”是园区海关独创的通关便利化创新模式,那么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与海关系统通关业务改革的不断推进,园区海关的通关业务改革也与时俱进,早试点、早见效。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海关工作面临着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困境,海关现场工作量处于“超饱和”状态,通关效率和监管质量都受到一定影响。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全国首批试点通关无纸化改革,企业只需通过网络向海关发送报关单电子数据,通关效率提高20%,有效地破解了通关监管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进程中,高端制造企业广泛运用“零库存”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与各种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企业对提高通关效率的要求日益迫切。2014年,园区海关首批启动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改革,企业实现了通关方式、申报地点、查验地点的自由选择,物流费用一般而言可以节省5%—10%,通关时间进一步降低。2016年,以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园区海关开展全国一体化通关改革。从通关作业无纸化,到涉及行政体制改革的区域通关一体化,再到彻底改造通关流程的全国通关一体化,园区海关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促进贸易便利提升企业获得感

  在通关作业改革的基础上,近年来,园区海关陆续推出多项政策:实行汇总征税,减轻企业资金流转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推进企业自报自缴,诚信守法企业实现通关“零等待”;建设“单一窗口”,在大通关中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广新一代电子支付系统,推动辖区539家企业第一时间签约备案,实现财关库银联网。

  去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进口整体通关时间47.16小时,较上年压缩42.93%;出口整体通关时间1.86小时,较上年压缩45.77%,均超额完成海关总署下达的压缩三分之一目标任务。自国家领导人提出压缩通关时间的要求以来,园区海关每年均完成压缩通关时间1/3的任务。

  “园区海关一系列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改革,让我们明显感到通关更加高效便利了,园区海关关员高效尽责的通关服务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让我深受感动。” 百得(苏州)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在向园区海关赠送锦旗时动情地说。苏州工业园区海关自建关以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业务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使辖区企业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园区海关收到企业赠送的锦旗、感谢信近400次。

  创新监管方式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对于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顺利起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占园区进出口总值曾经高达八成以上。经过二十载的发展,目前加工贸易进出口仍占据了苏州工业园区外贸的半壁江山。

  创新管理理念 开电子联网监管模式先河

  2000年7月1日,随着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备案科关员马明在加工贸易备案系统中一键回车,全国第一本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手册诞生。关员不再面对堆积如山的纸质手册,报关员不再抱着成摞的资料跑海关备案核销。

  试点企业旭电(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信息通过网络直接传到海关,通关时间由36小时缩短到7.7小时,盘点核销也不会影响生产,园区海关对企业的监管从以往静态的手册监管为主发展到对企业整个进出口环节和生产运作过程的动态监管。旭电因此连续3年蝉联园区加工贸易的头把交椅。

  联网监管促进了园区加工贸易的升级。试点成功吸引了多家加工贸易大型企业加入到联网监管的阵营中,带动了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原来单个的加工贸易已经发展成了加工贸易的产业链、产业群。同时,位于产业链最顶端的研发、软件部门也被吸引到园区。数据显示,2009年时,园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408亿美元,联网监管业务覆盖80%以上。

  完善管理手段

  强化监管有效运行

  电子联网监管模式一度解决了手册管理模式的弊端,但是持续增长的加工贸易业务量与海关紧张的人力资源矛盾却日益突出。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南京关区率先启用政府、海关、企业三方联网信息化项目—“我的E关”加工贸易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加工贸易单一窗口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平台一个系统、一次录入数据,应用格式化模板提升申报行为标准化、规范化。近800家企业不出门,一站式办理跨部门20多项加工贸易审批事项,企业1年累计少跑海关、政府7万次。

  不仅如此,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加工贸易监管方式改革,“自主备案、自主核报、自主缴税、自定核销周期”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减少了企业管理成本,体现“贴近企业、亲商服务”的理念,实现了企业海关双赢。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海关通过运用担保制度、风险管理、分类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管理手段,强化了监管有效性,促进了园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及转型升级。

  持续管理创新

  推动加工贸易集中作业监管

  2016年底,南京关区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实施,在苏州工业园区海关设立参数管理中心,依托风险参数差别化分类管理,通过加工贸易保税监管集中作业系统,把住监管的前道,以红、黄、绿通道判别、风险预警提示等方式,替代人工逐项审核确认操作,既做到守法便利,又实现智能高效。

  去年,南京海关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信息资源授权使用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企业的运营数据将与海关数据库实时联网并应用于海关智慧保税监管。对于园区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在开展有关业务时,海关可以依据智慧保税大数据分析进行风险研判,可以通过内外数据的相互印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辟便捷通道,落实企业守法便利原则。

  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支持资信良好、内部管理规范的企业开展单耗自核和工单式核销试点,新政策进一步减少了企业管理成本,强化了企业申报责任,抛掉几十年不变的核销方式,大胆采用企业生产过程的实际数据,充分体现海关“依实申报、据实核销”的管理理念以及务实的创新精神。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引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起步于2000年,历经首批试点出口加工区、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及首个综合保税区的变迁,可以说,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历程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最好注脚。

  功能整合 升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开展保税加工是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重要初衷,从国外入区的料件免税免证,国内供应商提供的料件入区即退税,区内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与竞争。

  2000年,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试点,次年1月开展业务。卡特彼勒(苏州)有限公司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企业”,正式投产后不到两年即实现盈利。2004年,全国首家“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试点。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保税加工的基础上又具备了保税物流功能,随后保税物流业务迅速增长,2009年区内产值中保税物流已经十居其二。

  在苏州工业园区迅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也不断上升,如何整合各个特殊区域的功能政策,使其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推动区域经济在更高平台上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当时的园区海关最为关注的问题。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复苏州工业园区成立综合保税区,比照上海洋山保税港享受有关外汇和税收政策,原出口加工区A区、B区、全国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唯亭海关监管点,实现三区合一、信息联网、政策叠加。自此中国内陆首个没有港口的保税港区诞生。

  目前的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与初期相比,从纯粹的保税加工制造到保税物流、保税贸易与保税仓储,更是增添了保税维修检测、保税研发、保税展示交易等新兴功能。10余年的发展,政策功能在拓展,区域性质在转型,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不断革新。

  政策优势 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2008年封关运作时,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参照执行保税港区的相关政策,是当时国内政策最优惠、开放程度最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国内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按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递进,对于中西部地区新设立的特殊区域来说,依然是两头在外的V型为主流,而对于已经深入参与国际化分工的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内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开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交互贸易,将会削弱和区外同类型企业的竞争力。

  “如果没有一般纳税人资格,我们公司无法对国内客户开出增值税发票,成本就会上升,严重削弱公司销售产品的竞争力。”固瑞克贸易(苏州)有限公司一位物流负责人说。而在苏州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物流部经理姚晓倩看来,综保区加工企业对区外企业料件一般贸易入区开展代加工服务就遇到了政策瓶颈。

  在此背景下,2014年9月国务院同意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符合条件的贸易功能区内企业将获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2016年11月,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全国首批开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试点企业内销、购入区外货物分别可开具、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享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出口退税等政策优惠。三星电子家电(苏州)有限公司平均每票货物出入区时间节约了近1天,该公司和国内供应商在报关方面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每年降低近300万元。

  苏州工业园区高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迅认为,一般纳税人试点为综保区的发展掀开了新篇章,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综保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是促进综保区转型升级的一项含金量极高的重要改革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

  模式创新 支持培育新兴业态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产业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产生了大量的研发、检测、维修等附加值更高的业态需求。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培育新兴业态,是园区海关面临的重要课题。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赋予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新使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迅速推进并率先探索启动了保税检测、保税研发等业务。碧迪快速诊断产品(苏州)有限公司和百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分别完成了江苏省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首单保税研发和保税检测业务。碧迪快速诊断产品(苏州)有限公司物料经理顾雁宾表示,开展保税研发业务,可以节省成本几十万元。

  近年来,园区海关积极探索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动保税研发、保税维修、保税检测等业务的试点创新,落实综保区内企业用于研发的进口货物、物品免于许可政策,出境货物“先出区、后报关”作业模式的实施、仓储货物分类监管正式运作、非报关货物扩大范围试点在区内成功落地使得综合保税区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关长黄浦表示,园区海关将积极创新海关监管方式,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运用等新兴支柱产业做好创新服务,构筑区域发展新动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