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0705162534395.jpg

重庆两江自贸法院挂牌三个月 亮出“季考”成绩单

2019-03-27 09:41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成立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是重庆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的重要指示要求,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重庆高水平开放发展的生动法治实践。”

  3月26日上午10点过,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的立案大厅门可罗雀——仅两名当事人在办理立案。

  “这场景在我们法院是常态。”分管立案工作的副院长曹柯的这句话让重庆日报记者更惊讶了,他却笑着揭秘,“立案大厅没有人的原因是,这些案件中有85%都是通过网上立案。”据了解,该法院于2018年12月24日挂牌成立。3个月来,受理案件7147件,新受理案件数量位于重庆基层法院前列。

  “成立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是重庆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的重要指示要求,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重庆高水平开放发展的生动法治实践。”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院长裘晓音介绍,作为全国首家实现自贸区区域全覆盖的专业化法院,该院主要管辖自贸试验区内涉及投资、金融、贸易的一审商事案件、一中院辖区的知识产权案件以及全市一审涉外商事案件。

  那么,3个月来,该法院在服务重庆内陆开放高地、“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等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3月26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采访了解情况。

  85%案件通过网上立案

  “法院在建设阶段,市高法院就将我们作为重庆法院乃至全国法院智慧法院建设标杆进行打造,软硬件建设及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都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曹柯告诉记者,在立案环节,除传统的窗口立案以外,当事人可采用网上立案、手机“易法院”App立案和自助立案机3种智能化方式立案,极大方便了当事人参与诉讼。

  “我们律师平时都通过网上立案。”现场,正在自助立案机前操作的重庆华升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开科说,网上立案方便又简单,只需根据操作提示填写内容,并把相关证据和起诉状扫描到系统里就完成了,整个过程20来分钟,为当事人和律师节省了来回跑路和立案排队的时间。

  “为提高网上立案的效率,我们组建专门的团队受理网上立案。”曹柯指着后台电脑显示的一起刚登记的合同纠纷案说,该案从提交到人工审核登记仅用了5分钟。“我们统计过,传统窗口立案每天在30件左右,而我们通过网上立案,达到了平均每天140余件。”

  除了立案,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的庭审环节,所有法庭均全部具备庭审记录语音转化、证据材料数字化展示等功能;而在裁判环节,该院对重庆法院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进行了提档升级,对于类型化案件通过审判要素的提取可以自动批量生成裁判文书,大大提升了审判效率,并促进裁判尺度的统一。

  另外,在拓展智慧法院建设的外部环境方面,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也进行了探索实践。

  “由于我们法院受理的案件都具有专业性,原告一般都会请代理律师。”曹柯说,为此,该院挂牌成立后,特别邀请重庆律师协会全体班子成员来法院调研交流,向他们展示和宣传智慧法院建设的最新成果,并探寻法院智能系统与律所智能系统对接的新路径。

  审判业务彰显“自贸”元素

  “从我们新受理的20件涉外商事案件看,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多,包括美国、德国、新西兰、瑞士等国家,且案件类型分散,新类型案件较多。”裘晓音介绍,比如,有买卖标的物为消费额度的买卖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均涉外的股权转让合同纠纷以及涉及提单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等新类型案件。

  案件类型的新颖与多元也展现出自贸区法院审判工作的专业性,更为典型案例的打造提供了鲜活素材。

  今年1月,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受理了一起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原告重庆某机械公司是本土企业,于去年2月将一批农机产品通过海运的方式出售给位于迪拜的阿联酋某贸易公司,但收到货物的被告却仅支付了部分货款。为此,这家重庆本土企业向法院提起诉讼。

  “过去,重庆法院审理的涉外案件中,像这样交易行为发生在国外的比较少。”该案承办法官付佃强说,阿联酋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很多沿线国家一样,它不属于通常所适用公约的缔约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法院查明外国法律并适用法律,造成了一定干扰和困难。为此,该案审理存在多个难点。

  “首先,被告公司注册地在阿联酋,送达法律文书就是件难事儿;其次,争议合同涉及中文、英文、阿拉伯语多种语言版本,以哪种版本的表述为准也成为难点。”付佃强说,另外,该案可能涉及外国法适用,外国法查明也存在困难。

  付佃强说,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力促进重庆对外出口、投资的更快发展,在国际货物买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纠纷,人民法院的相关案件受理数量逐年增加。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也将不断总结案件特点,积累审判经验,为中国企业,特别是重庆本土企业“走出去”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探索“一带一路”陆上贸易规则

  “陆海新通道”司法服务保障机制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制度比较研究、国际公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使用问题研究……前不久,重庆内陆开放法律研究中心结合当下热点问题,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12个研究课题。

  “按照市委改革办相关要求,重庆设立了内陆开放法律研究中心,并落地在我们法院。”裘晓音介绍,法律中心设立后,在市高法院的指导下,聘请了全国一流的法律专家,探索“一带一路”陆上贸易规则,进行案例打造和课题调研。目前,也精心选择了十余个与“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制度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等相关的法律问题,发布了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预计在半年后完成。

  “这些课题研究的法律成果将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需要。”裘晓音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相关的法律制度非常复杂,需要进行认真研究,才能真正助推“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走出去”战略实施。该院将利用好内陆开放法律研究中心,发挥其“智囊”作用,服务整个重庆的开放发展需求。

  同时,为助力应用型法律人才培训,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还与西南政法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引进在校研究生担任法律研究中心实习研究人员,立足务实问题开展调研。

  裘晓音表示,下一步,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将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整合易诉平台、全域立案系统、智审平台、律所对接系统,实现各办案系统的智能集成,最终建成“一体化网络诉讼”平台,让诉讼参与者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整个诉讼过程。

  其次,该院将激活内陆开放法律研究中心各项功能,开展涉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法律问题研讨会,促进国际司法交流;同时,转化课题成果,为“一带一路”规则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并依托科研院校,深度挖掘、系统培育、精心打造“一带一路”陆上贸易规则相关案例,发布涉自贸试验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把握国际贸易规则的法治话语权、引领权;还将定期发布自贸区司法保护白皮书,通报自贸试验区法治保障工作机制建设情况和自贸试验区司法案件审理情况,为自贸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具有较高规范和指引价值的法治规则。

  第三是积极探索涉外商事诉讼创新机制,建立区域外国法查明数据库,为涉外商事审判外国法查明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借力系统内外的前沿信息技术手段,优化送达方式,力争在解决涉外送达难题上有所突破。还将加强商事纠纷中电子证据审查的类型化研究,利用区块链技术,逐步引入和推广电子证据的使用场景,针对性解决涉外商事纠纷电子交流的法律问题。

  最后,将与西政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紧密合作,找准自贸法院审判工作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着力点,加强我国法律域外适用的理论与实务积淀,最终以优质的司法服务力争成为国际纠纷争议解决的优选地。

  新闻链接》》

  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主要管辖涉内外商事案件

  重庆日报讯 (记者 黄乔)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重庆市委批准,重庆两江新区人民法院、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于去年12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据了解,作为目前全国首家覆盖自贸区全域的专门化法院,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承载着探索司法改革、助推区域发展、服务国家大局的三重历史使命。

  市高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4月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覆盖江北区、沙坪坝区、北碚区、渝北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南岸区等7个行政区部分区域,涉自贸试验区案件分别由各辖区基层法院管辖。

  随着案件增量加快、新型疑难案件不断涌现,市高法院在最高院的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推进下,积极筹备自贸试验区专业审判机构,先后出台《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保障与服务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司法政策文件,成立重庆自贸试验区法治保障工作推进组,建立内陆开放法律研究中心与自贸试验区涉外法律人才库,同时以“铁路提单”为突破口大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相应司法配套支持。

  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管辖范围最终确定为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的涉及投资、贸易、金融等第一审商事案件,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辖区内、诉讼标的额为500万元以下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全市范围内诉讼标的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以下的第一审涉外商事案件。

  据了解,目前,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在编干警有67名,其中员额法官33名,平均年龄32.5周岁,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为73%,具有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学历和审判经历人员占比达6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