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0710134653495.jpg

襄阳高新区:改革创新勇向前 谱写发展新篇章

2019-02-22 10:23 来源:襄阳日报

  汉江之滨,千帆齐进。

  襄阳自贸片区内,改革创新的浪潮奔腾不歇。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自贸片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

  襄阳自贸片区自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以来,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及案例。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这片21.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上下齐心协力,落实改革任务

  “改革创新是自贸片区试验探索的核心要义,要解放思想、担当作为,不要让众多的陈规旧制束缚了改革创新的手脚。”2018年8月17日,襄阳自贸片区改革创新工作推进会议强调,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雷厉风行,提升改革创新效能。市政府也多次组织专题会议,要求举全市之力支持襄阳自贸片区改革。

  高新区管委会牢固树立“高新区就是襄阳自贸片区、襄阳自贸片区就是高新区”的融合发展理念,把襄阳自贸片区改革放在高新区发展首位,“全民自贸”意识深入人心。加大对湖北自贸区总体改革方案中涉及襄阳自贸片区改革试验任务的落实督办力度。各责任单位已根据任务分工制定路线图,明确了实施路径、时间节点、支持项目和保障措施,编制完成襄阳自贸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襄阳市47个职能部门提出支持意见,32个部门制定配套扶持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如市发改委充分发挥襄阳自贸片区区域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试点功能,支持襄阳自贸片区国内外投资项目优先受理、核准、审批;市财政局用足用好财税政策,积极争取自贸片区地方政府债券,放大汉江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在发展六大产业领域的倍增效应;市工商局推行三项登记制度,放宽三项准入条件,打造“三化”便利服务,推行“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施税务部门业务“一窗联办”、前后台业务“一厅通办”、税银征信互动、税收遵从合作等创新举措。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便民便利

  打造改革高地和开放高地,核心在于放权和放宽准入,以开放倒逼改革创新、倒逼结构调整、倒逼转型升级,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开放红利。

  对企业而言,时间就是效率、就是财富。企业开办时间是营商便利度的关键性指标。挂牌以来,襄阳自贸片区积极畅通市场主体“准入”渠道,市工商局牵头在襄阳自贸片区推出了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创新举措,如全面推进“47证合一、90证联办”,申报材料最多由134套、248页减少到1套、15页。推行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流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2018年6月,襄阳自贸片区实行企业登记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真正实现了“不见面审批”。2018年9月,推行企业登记“即时办理,全时服务”工作机制,对工商登记窗口80%以上的登记事项,实行“即时办理,当日清零”,对申请全程电子化的登记事项,实行24小时在线“全时服务”。同时,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工作,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备案制,2018年共办理外资设立变更备案手续59件,切实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荣获首届“湖北改革奖”。

  市食药监局将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经营许可、化妆品生产许可、药品经营许可等多项许可,合并为一张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全程网办,企业省时省力,改革力度全国领先。市质监局在襄阳自贸片区推行部分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核发“先证后核”“一企一证”审批新模式,取消发证前产品检验环节。此外,积极推进“智慧政务大厅”建设,积极推进平台服务向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等延伸,开展“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订单服务”等特色服务。

  依托网上办事系统简化审批流程,高新区管委会降低市场主体“准营”门槛,全力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规范53项改革许可事项,协助构建审批、监管、执法信息共享体系,襄阳自贸片区工商登记窗口80%以上的登记事项,实行“即时办理,当日清零”,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2018年4月4日,武汉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领取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宣告全省首个“证照分离”告知承诺事项正式办结,从申请到签字领证,全程只花了20分钟。“证照分离”改革有效破解了市场主体“准入不准营”的难题,既“减”环节,又“压”时限、“优”流程,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经营活力。在全省率先推行“容缺审批”,梳理涉及13个行业的80项事项,占审批事项总量的42%,平均每件节约7个工作日的时间。

  同时,襄阳自贸片区积极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创新推出市场主体负面行为提示清单,积极探索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机制和大数据监管,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有效促进了市场监管由过程监管、事后出发向事前提示、政府主导企业自律的方式转变。

  2017年11月,襄阳自贸片区税务部门启动“单一窗口”出口退税平台,出口企业登录该平台即可一站式办理报关、报检、外汇核销和出口退税等口岸业务,税务部门可即时审核出口退税数据,企业当天就可以收到退税款。据介绍,“单一窗口”整合了口岸货物申报、舱单申报、运输工具申报、许可证办理、出口退税、查验免收费等21项功能,可大幅提高国际贸易通关和申报出口退税效率。“单一窗口”出口退税办理系统实现了从报关出口到出口退税的整个国际贸易链条所有功能的全覆盖,并依托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和远程传输系统,进一步优化退税审核流程。实现数据“零采集”,以往企业申报出口退税需要手工录入相关数据,现在可直接通过平台接口获取相关数据,工作效率由此大幅提升。

  改革的步伐,笃定坚实。按照事项能减尽减、项目能合全合、程序能改都改、告知一次到位、管理全面创新的思路,高新区管委会开展“区域评估”“拿地即开工”和工业项目“先建后验”试点,探索工业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和“一张表格管开工”集成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多评合一”。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印发了《襄阳自贸片区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把项目从取得土地到获取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间压缩至最快15个工作日,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将多项串联的评估变为并联,使投资项目的审批提速;采取“1+N”方式选择验收事项,组织消防、人防、电力、通信等多个相关单位联合验收,促进片区重大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

  培育优质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建设自贸片区,不是简单地建几个仓库、引几个项目,而是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形成既‘接轨’国际规则又符合国情、省情、市情,既提高服务效率又要让投资者认可、满意的制度体系。”市委书记李乐成在襄阳自贸片区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这样明确指出。

  作为湖北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襄阳自贸片区产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比较优势明显,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创造了条件。围绕产业定位,谋划产业规划。自襄阳自贸片区挂牌以来,襄阳市就组织规划专班,围绕片区重点产业,启动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商贸物流、检验检测六大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项目库建设工作。

  2017年5月28日,襄阳雅致新能源汽车公司第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在襄阳生产下线,标志着襄阳已拥有3家新能源乘用车整车企业,新能源乘用车已拓展为5个品牌,整车多元化、品牌多样化的蓬勃发展态势显现。

  2017年8月,中国电信襄阳分公司与深圳沃特玛创新联盟签约,联盟数据从“阿里云”转至“天翼云”,20多万台新能源汽车的云网融合数据将全部加载到“天翼云”上,助力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云化”发展。

  2017年9月12日,骆驼集团与克罗地亚某汽车公司签订合资协议,投资10亿元在襄阳自贸片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3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及BMS项目。

  2018年3月6日,在原有出口订单的基础上,PSA集团又急增空运订单,以满足欧洲市场用户的需求。

  2018年9月18日,奥利斯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入驻。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历时81天,创造了襄阳高新制造业项目建设时间最短纪录。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主要生产CNC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制造及手机核心零部件,计划2019年3月底正式量产,预计年产值10亿元,税收6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600多个。

  据了解,目前,襄阳已引进4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和30多家配套厂家及研发机构,新建的4个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平台涵盖乘用车、商用车、物流车、厢式货车等多个车型。从动力电池到驱动电机,从整车控制到电动空调,从电动转向到充电设施,一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襄阳形成。

  此外,际华三五四二、骆驼集团、隆中药业、汉丹机电等一批企业走出襄阳,在国内外设立基地、收购品牌、兼并重组、靠大联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