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0705163056993.jpg

京津企业投资渤海新区井喷背后:优化营商环境“四两拨千斤”

2018-12-04 11:04 来源:中国企业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实施四年来,沧州渤海新区累计签约落地京津项目1350个、总投资6124亿元。截至8月底,今年渤海新区共签约落地项目515个,总投资1790亿元。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普遍加大、有效投资持续不足的趋势下,沧州渤海新区投资和增长的逆势上扬原因何在?

  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以改善营商环境为重点,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期,全面构建招商引资新模式、全方位再造服务企业新程式、全维度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产业吸引力日益增强,经济成熟度不断提高,京津企业投资呈现井喷式增长。

  京津企业

  “到底想什么”?

  精准招商是精准承接的首要前提,沧州渤海新区较好地回答了京津企业最为关注的三个问题。

  精准推介,主动回答“去哪里”的问题。沧州渤海新区坚持大规模集中推介与小团队精准推介紧密结合,根据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特别是北京市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有针对性地派出了由150人组成的13支招商分队进驻京津,持续开展对接京津招商攻坚行动。几年来,沧州渤海新区招商人员走遍京津30多个县区,涉足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京津企业对沧州渤海新区的关注度快速升温,仅北京企业累计签约就达908个。

  精准对接,用心回答“行不行”的问题。沧州渤海新区在进一步明确“两区两基地”战略定位基础上,下大力打造汽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科创、轻工食品等专业化精准对接园区。近三年来集中实施了487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入644.6亿元,年均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62个、完成投入214.9亿元,基本实现了承接园区“七通一平”全覆盖,确保京津转移项目接得住、接得好、接得牢。今年以来,新签约京津项目达515个,单个项目投资3.5亿元。沧州渤海新区相关园区先后被北京市列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指导意见》,被中国石化联合会确定为中国石油化工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被河北省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精准对标,系统回答“好不好”的问题。自觉对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动对标雄安新区这个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围绕加快融入京津冀大交通体系,积极推进“九路三互通”和石衡沧港城际铁路、连接天津滨海新区轻轨等重大交通项目,全力打造快速便捷的“通勤交通圈”。以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培育发展欧洲风情、南大港湿地等“七大景区”,引进建设恒大文旅城和养生谷、碧桂园非遗小镇等重点项目,城市“绿亮净美”水平持续提升。

  京津企业

  “心里盼什么”?

  协同发展要实现大突破,关键要有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推进最快的承接转移方式和路径。这既是众多京津企业的热切期盼,更是沧州渤海新区的成功实践。

  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应声落地”。在京冀两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该产业园全面落实了北京药企异地延伸监管政策,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即企业注册地址不变、产品批准文号不变,入园企业保留“北京身份”。管理模式的创新大大激发了北京药企的转移积极性,截至目前,签约入园医药项目已达137个,在建和竣工投产企业达到27家,成功生产出了沧州的“北京药”。

  坚持“企业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新区”,北汽华北(黄骅)产业基地“开花结果”。全产业链的再造和产业实现形式的不断创新,使京冀资源最大化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低成本优势扩张和大规模产业扩张。目前,60万辆微车项目已经投产,威旺新能源汽车实现量产,北汽和信海纳川汽车部件项目建成投产,北京齿轮搬迁项目跟进落地,北汽新能源汽车等后续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上述项目与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形成具备80万辆整车产能的“北汽板块”。

  坚持“科技研发在京津、成果转化在新区”,沧州渤海新区京津科创产业园“风生水起”。沧州渤海新区把科技创新当做持续发展的永动力,多维度打造双赢合作模式,为进一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渤海新区产业基地、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渤海新区产业化促进基地加快推进,中科院微电子产业园启动建设,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等六所大学先后落地,中科院海水淡化工程与技术中心、北交大超快激光研究与开发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等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发机构纷纷加盟。

  坚持“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发展融合”,津冀合作“喜讯频传”。立足与天津地缘相接、与天津滨海新区交界相邻的先天优势,2016年与天津东丽区启动共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园区”,全球化工分销巨头德国布伦塔格公司、中荣化工仓储等6个项目签约入园;2017年天津·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签约落地;2018年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正式挂牌,目前正按照“1+4”模式,推进现代化工、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合作,预计年内签约入园项目可达30个以上。

  京津企业

  “来了干什么”?

  沧州渤海新区始终把放大协同发展效应、对接服务京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上,通过打造京津产业转移“升级版”,带动形成转型升级“加强版”和产业重塑“现代版”。

  严格“六个更加注重”和“六个坚决不上”,把好产业转移“质量关”。沧州渤海新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始终做到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绿色、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注重规划、更加注重开放,坚持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集约发展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决不做简单的“块移”,更不是“挖到篮子就是菜”。今年以来沧州渤海新区承接京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项目超过300个,占到总量的58.4%。以此为引领,推进了430个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6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62.7%。在项目个数和投资分别增长17%和31%的情况下,万元投资能耗和万元投资排放量预计分别下降25.9%和15.7%,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再造一个沧州渤海新区。

  实施“六个一”工程,坚持产业转移“集群化”。针对承接转移的“单打一”和“碎片化”状况,沧州渤海新区紧密结合临港沿海优势和区域产业分工,把工作的重心持续向做大做强绿色石化、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向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特色新兴产业集群上聚焦,大力实施以“集中一个特色产业园区、编制一个智能改造计划、设立一只产业提升基金、组建一个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举办一个国际会展活动”为核心的“六个一”工程,有效吸引了京津企业的眼球,形成了京津产业转移的“扎堆效应”。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提高产业转移“含金量”。目前,仅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就引进1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双鹤药业、万生药业、协和制药等一大批全国医药工业十强百强企业纷纷落地。

  协同创新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快了沧州渤海新区新旧动能转化进程,全区超过4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三年内有望突破1000家。

  京津企业

  “投资怕什么”?

  沧州渤海新区把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解除京津企业后顾之忧的重要抓手,重点解决“四怕”问题:

  “怕投资平台不宽”:深化战略融合,提升空间张力。围绕雄安新区出海口和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制造业协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加快推动沧州黄骅港向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邮轮母港转变,累计承接雄安新区转移项目110个,仅近两个月来新区考察洽谈的雄安企业就超过300个,涉及彩印包装、电力设备、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抓住沧州渤海新区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的有利契机,下大力打造综保区、自创区、示范区、自贸区、自贸港多元开放平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互动融合。

  “怕投资效率不高”:推进改革创新,实现“一章审批”。沧州渤海新区发挥全市唯一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平台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推进了政务服务“一门、一网、一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一般项目审批由过去至少两个工作日,压缩到3小时以内,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今年以来,当年签约当年注册的京津项目达到了105个。

  “怕投资服务不好”:建立“三问”决策,强化过程监督。沧州渤海新区坚持决策前问需于民于企、实施中问计于民于企、完成后问效于民于企,目前已累计汇总六大类59个方面的意见建议3万余条。据此,谋划实施了总投资3.44亿元的35个基础配套“最后一米”工程项目,细化了“月评窗口单位、季评职能部门”,项目建设“四段式”服务等措施。特别是严格实施了周通报、中介超市、政府投资工程“八项检查”等公共资源交易过程监督,确保投资交易依法依规、阳光公开、公平公正,受到了京津投资者的欢迎。从上半年“问效于民”情况看,开放招商、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人才政策等十个方面的满意度均达到99%以上。

  “怕投资生态不优”:严格“晨扫描”机制,弘扬实干新风。每天早晨6∶30分,沧州渤海新区各级领导班子都带头开展“晨扫描”,深入基层一线,倾听企业心声,了解急难盼愿,解决困难问题,走出实实在在的群众路线。以此为平台,持续放大“晨扫描”效应,紧盯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什么时候干成“四个干”机制不放,只要是企业和群众需要的,就一干到底。全面实行了“每月考核通报、每季点评问责”和增量动态计分、黄牌警告等制度,凡是涉及京津项目投资的事项要求必须做到立即办、马上办、办就办好,实现了“日不过夜、日事日清”。今年以来,包括大批京津项目在内的213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如期开工,同比增长4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