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可是当下的热词。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经济文选》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家一看,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符合新发展理念,这些关键词综合起来,似乎和传统产业完全不沾边。于是有人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传统产业当“旧衣服”扔掉,换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些“新衣服”。这想法可太片面了!传统产业可不是过时的“旧衣服”,而是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占制造业比重超过80%,撑起了就业、税收和国际市场的大半江山。把传统产业简单淘汰,就像拆了房子的地基去盖空中楼阁,根基不稳,一切都是空谈。
《习近平经济文选》在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强调的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这个顺序我们也可以看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分重要。
其实呢,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 “二选一” 的单选题,而是相互成就的“共生题”。比如新能源汽车,听起来是妥妥的新兴产业吧?但它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汽车制造业积累的工艺经验,从冲压焊接到总装调试,没有传统产业打基础,新产业就是无源之水。反过来,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又给传统产业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订单,让老机床转出新活力。这就像老树嫁接新芽,既保留了生命力,又结出了新果实。
不过,咱们也得承认,传统产业确实到了“爬坡过坎” 的时候。一些工厂还在啃老本,效率低、能耗高、利润薄,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吃力。怎么办?答案不是“躺平”,而是拥抱新技术。浙江有家老牌纺织厂,引入人工智能质检系统后,次品率从5%降到0.5%;山东一家钢铁企业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炼钢,一年省下了几千万成本。这些案例都证明,数智技术能为传统产业添上翅膀,让老产业旧貌换新颜。
当然,转型升级不是大企业的“独角戏”,中小企业更需要拉一把。很多小厂不是不想改,而是被资金、技术“卡了脖子”。这时候就需要政策“加把力”,比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帮它们卸下包袱;龙头企业也该“搭把手”,把成熟的数字化方案分享出来,带着上下游一起“玩转”新赛道。
说到底,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守住传统产业的“底盘”,才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肥沃土壤;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又能反哺传统产业焕新升级。这场双向奔赴,将书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中国制造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未来的光芒!
(责任编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