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郭文培 视频剪辑袁爽)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3月5日,以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为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季加孚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季加孚委员提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人才、设备固然重要,但也要关注医疗服务的质和量。要健全监测和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强基层、优服务、促公平、保健康”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季加孚接受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
“什么是优质医疗?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均不一样。因此,老百姓的疾病谱也不一样。能够解决当地百姓常见病、多发病问题的资源,就是优质医疗资源。”季加孚委员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基石,承担着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管理等多重职能。然而,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诊治能力、财政保障、监测评价体系、人才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季加孚委员看来,医疗资源下沉首先要关注基层公共卫生运行效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逾100万家,年服务量接近50亿人次,占全国医疗服务总量的51%左右。因此,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尤为重要,这样方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增强百姓健康水平。
“除关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外,还要考虑医疗资源下沉后能否接得住?从这个角度来看,疾病预防、诊断等都是面临的重要问题。”季加孚委员表示,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实施,不仅要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合供给机制,还要健全监测和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考量人才、设备;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服务的质和量,是否切实解决了患者所需。在这方面,可以借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点考量早期诊断率、生活质量、寿命等指标。
强基工程,关键在人。季加孚委员补充说,“基层医疗最缺乏的其实就是人才,而且稳定性不足。怎么招到人、怎么留住人、医务人员是否有认同感?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监测评价体系,强化基层医疗人才队伍。比如,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将乡村医生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优化薪酬制度,提高基层医生待遇,提高基层医生认同感。”
此外,还要推动健康管理创新,优化基层机构的医疗服务流程。季加孚委员表示,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病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在这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优化财政投入,给予医保政策倾斜,探索财政+医保+患者支付的组合模式。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