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30718388082105866.jpg
企业微信截图_17284647007663.png

刘慧:增产不增收,困境如何解

2024-11-26 10: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最近采访了江西崇仁县航埠镇古塘村种粮大户吴志泉。他今年种了10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量1400斤至1500斤左右;一斤湿稻价格9毛多,比去年低两毛。
  吴志泉出镜:好在今年国家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发放稻谷生产者补贴、育秧插秧补贴等各种补贴,合计每亩补贴了100多元,还有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确保种植稻谷有钱赚、不亏本。
  今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预计产量有望首次突破1.4万亿斤。
  粮食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了底气。但是,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粮食需求不足,粮价呈下行态势,再加上种地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种粮收益下降,有可能再次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境。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避免“谷贱伤农”,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粮食价格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粮食价格暴涨暴跌会影响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那么,究竟该如何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呢?一般情况下,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当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时,国家就要通过最低收购价收购、储备粮吞吐调节、促进粮食加工、合理把握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等调控手段,调节粮食供求。
  当粮食供不应求、价格暴涨时,国家通过投放储备粮、增加粮食进口等措施,确保粮食稳定供应,为粮食市场降温,防止“米贵伤民”;当粮食供大于求、价格暴跌时,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收购、增加储备粮收储规模、减少粮食进口规模等措施,减少粮食供应,为粮食市场加热,防止“谷贱伤农”。
  面对当前粮食价格下行的不利局面,有关部门应统筹做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目前江苏、河南、黑龙江、安徽等地已经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各级储备库加快储备粮轮入收购,带动粮食加工企业、贸易商积极入市收购,形成多元主体踊跃入市的良好局面,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化解主产区存在的卖粮难、效益低的问题。
  四季轮回、耕耘不辍、五谷不绝。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预期收益,为来年粮食再获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蒙)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