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30718388082105866.jpg
企业微信截图_17284647007663.png

塔力科技:“AI+数字孪生”为工业发展装上“科技脑”丨解锁陕西新质生产力密码

2024-09-29 10: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数字孪生技术以其强大的仿真模拟和数据融合分析能力,正在成为各行业追求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技术。目前数字孪生已在工业制造、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公共事业、企事业单位、以及产业园区文化旅游等多行业的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数字孪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让现实世界的你,拥有了一个数字世界的“孪生兄弟”,在现实场景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通过数字世界清晰感知,同时通过虚拟世界对物理实体进行反向控制和预测。 

  西安塔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力科技”)作为西北区域最早专注于工业数字孪生的技术厂家,凭借“AI+数字孪生”为核心技术,实现了从软件到硬件的全国产化,为工业领域智能化改造的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场景的智慧赋能。 

  自动生产线模拟设备 摄影 徐均坪 

  “公司的合伙人主要有自控、芯片、通信及人工智能等行业技术背景,同时有着地质、机械、力学、图形等多个学科出身,数字孪生技术完全满足我们技术整合和学科融合的需求。塔力科技创始人郑珂介绍说。 

  通过7年的研发,塔力科技从数据底层的采集到信息知识的提取,从国产芯片着手到系统与客户的高效人机交互,实现了围绕工业具象业务场景的数据融合,智能分析等多个数智应用的软硬件全国产化产品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研发的数字孪生全体系应用支撑系统,构建了工业场景宏观到微观的数字底座,多维度、多模态的数据从数采-映射-分析-交互以及数-模分离的数据存储管理,形成了一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边缘计算+LLM大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管控辅助决策智能系统,打通了工业场景的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建立了跨部门、跨角色的业务协同,一体化的运维,快捷的部署,灵活的模块,为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无人化天然气场站、半导体工厂、覆盖地上地下的矿山、绵延几百公里的无人运输干线,庞大繁杂的冶金工厂,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屏幕前或者带上智能穿戴设备,只需精准指令,就能对这些工业生产场所里的管道、设备、厂房、车间、机器人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和管理,同时还可通过智能的分析辅助和整体的流程协助,完成巡检、报表、邮件等工作。 

  “这些只是数字人工智能与孪生技术应用的一个缩影。我们所作的就是同庞大数据和信息‘说话、管理、决策’,形成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闭环。”郑珂说。 

  近年来,塔力科技聚焦数字孪生在能源细分行业场景的应用,在工业能源领域持续拓展数字孪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矿山领域,今年塔力科技基于大模型与全国产化新型边缘算力节点设备的矿山复杂环境重大风险识别处置系统在十余座矿山上线,实现了矿山重大风险实时告警、实时处置,智能持续演进等功能,为矿山数字化建设、高效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塔力科技元世界掌上助手演示画面 摄影 雷沛云 

  据了解,塔力科技在智慧矿山领域,多维度数据融合技术和图像辨识,大模型应用多个方面均为国内先进水平。“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我们为工业领域移动终端的综合产品解决方案,该系统完全基于鸿蒙开发,结合了AI助手、数字专家、智能巡检等多种功能,可在手机,工业平板,AR眼镜安装,已经实现培训考核、巡检维护、安全辨识、告警通知及孪生管理的语音/语义识别,下一步将融入公司融合辅助决策系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戴着由语音功能的头盔行走在工厂间,动动口,工厂的所有情况就能一一掌握。”塔力科技元视界项目总负责卢浩浩介绍,该产品可以在手机终端、穿戴设备、车载系统以及PC端实现多端同步,将工业业务装进了“兜里”,实现随时处理,为企业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加健全、智能的服务,并实现数字化协同,全方面赋能、增益企业的数字化进程。 

  “创新一直是我们发展的第一要务,人才是创新的核心。”郑珂说,目前该公司技术人员占比已达80%,每年研发投入占比25%以上,今年的研发投入占比截止7月份已达40%以上,软硬一体化产品比预期提前半年完成应用,现在基于国产CPU+国产GPU的算力设备已完成设计生产,并已开始商业服务。基于大模型的相关知识融合与智能体应用也已逐步上线服务。这几年,塔力科技在工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突破,也形成了多项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并参与了多项标准制定。并获评“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陕西省高校工业互联网工程中心”“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在最近的“数据X比赛”陕西区决赛中也获得工业制造赛道三等奖的好成绩。 

  “未来我们还会坚持初衷,在创新务实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探索构建智慧数字孪生新业态,厚植产业升级‘数字化’土壤,让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发挥更多的数据价值。”塔力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朱晓航) 

(责任编辑:许怡)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