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30718388082105866.jpg
企业微信截图_17284647007663.png

坡地改梯田,改出红火“柿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2024-06-24 09: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6月22日,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道路两旁茂密的柿子树结出一颗颗饱满的青果。放眼望去,桥山南麓山坡上绿意盎然。
  多年前,饱受水土流失之苦的杨家村还是另一番景象。村党支部书记、新农人乔彬彬清楚记得,小时候的大山都是光秃秃的坡地,一下雨到处是泥水,种植条件不好,农民们广种薄收。
  转变发生在2012年。富平县水务局水土保持和移民中心生态治理股股长解建军告诉记者,2012年来,全县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坡耕地综合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山坡改造成梯田,有效控制了区域水土流失。
  在一排排月牙形的鱼鳞坑内蓄水栽树,用一道道阶梯状的水平阶拦防水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渐渐变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庄里实验区林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建鹏说,现在留得住水、土、肥,坡度较缓的山地可以广泛种植经济林,比如柿子、花椒等。
  富平柿饼个大、霜白、软糯香甜,一直是当地人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土特产。杨家村柿子种植大户杨争川说,随着环境越来越好,柿子产量也大大提高,亩产能提高几千斤。
  坡地改梯田,改出良好生态,更改出一番红火“柿业”。同样在2012年,家乡的变化,让乔彬彬看到发展机会。他果断辞去国企工作返乡创业,创办了陕西新农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卖柿子,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数年来创下多个“第一”。
  “我们成交了富平柿饼的第一笔网络订单,创造了日销售额450万元的纪录,签约了柿子产业第一个超过1000万元的合同。”一谈到柿子,乔彬彬特别自豪。
  产业发展势头好,带动更多新农人返乡。“刚回乡时,村里大多是‘一老一少’,年轻人少。”乔彬彬告诉记者,如今种植一亩柿子林效益能达到2万元,是过去的近10倍。随着效益提升,这些年,陆陆续续有200多名年轻人返乡。他们活跃在柿子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通过直播带货、开网店和网络达人合作等,让富平柿饼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当地柿子年产值达到65亿元,小小柿子给当地带来了新发展、大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原洋 视频剪辑 赵世楠) 

(责任编辑:王茂林)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