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杨秀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传面临传承人断档的现象,建议对它们进行抢救性保护。”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郁伍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对我们怒族来说,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文化都靠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承,怒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
郁伍林代表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老姆登是怒族话的音译,意思就是大家都喜欢来的地方。这几年,我们老姆登村发展起特色乡村旅游,不仅让游客体验到怒族文化,还增加了村民收入。而游客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播了我们的‘达比亚舞’和怒族民歌等怒族民俗文化,现在到老姆登看一场‘达比亚舞’已成为很多游客来旅游的一个主要原因。”郁伍林代表告诉记者:“‘非遗+乡村旅游’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村民有了稳定收入,也让更多的村民有兴趣向老艺人拜师学艺。”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因怒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达比亚”而得名,以舞者手持“达比亚”边弹边跳为主要特征。2014年,“怒族达比亚舞”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郁伍林在表演怒族传统乐器“口弦乐”。(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郁伍林在展示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郁伍林代表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发自内心地非常高兴,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也有责任和义务代表我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声。我今年的建议就是《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很多少数民族都只有文化没有文字,很多技艺都是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一旦老艺人不在了,有些文化传统习俗可能就失传了。”
为此,郁伍林代表建议:
一是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和一些非遗的支持力度。
二是建议通过影像方式把一些非遗传承老艺人的技艺记录下来,老艺人去世后,新的传承人也可以去学。
三是给予非遗传承人一定的资金支持,让传承人可以有更多精力对一些濒临失传的非遗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