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通过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善营商环境
在上海自贸区进行的诸多尝试中,有一项是对贸易监管制度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国际贸易的“单一窗口”——通过一个统一的电子平台来处理国际贸易中的各类申报。现在,上海的这个“单一窗口”经过几次升级换代,已经成为一个高效的平台,为27万家企业提供了服务,并得到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上海还准备让这个“单一窗口”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口岸的互联互通。
所谓“单一窗口”是指参与国际贸易和运输的各方,通过单一平台提交标准化的信息和单证,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企业通过“单一窗口”这样一个平台一次性递交满足贸易监管所需的所有材料,而监管部门也通过这个平台将结果反馈给相关企业,实现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国际贸易相关手续的“一网通办”。上海自贸区的“单一窗口”启动于2014年2月,经不断升级换代,拓展相关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最终于2016年底实现了上海口岸所有企业的普遍使用。
上海云出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郁雄伟告诉记者,利用单一窗口报关后,货物通关速度大大提高了: “申报速度现在应该可以比以前快一到两倍。现在通过单一窗口,(货物)半天肯定能够放行。”
据上海市口岸办通关处处长杨旭波介绍,过去,船舶进出港,企业需要分别去四个地方办手续,还要把纸质许可证送到船长手里。有了“单一窗口”,通过电子签章,网络送达,办理时间由1天缩短到了2个小时。在进出口货物的申报上,过去企业需要面对多套应用系统,需要两组团队应对申报环节,而在“单一窗口”推出后,企业只需要面对一套系统,需要的人手也相应减少至一组团队,完成申报的时间则由1天压缩到了半小时。他说,利用“单一窗口”处理货物申报和船舶申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还可为企业节约成本至少2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单一窗口”不仅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也得到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今年世界银行在最新一版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就向全球推荐了上海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杨旭波说,今后,上海的“单一窗口”还要走出上海。除了继续为上海企业提供服务,上海的“单一窗口”还要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整个长江经济带;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口岸互联互通,“目前我们已经和11个经济体的19个口岸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比如马来西亚,他的相关口岸推进了原产地证的互通。他们开出的原产地证信息直接可以发送我们上海单一窗口,企业不需要等到纸质的单证来了再申报。再比如和澳大利亚的一个口岸实现了物流可视化。从澳大利亚进来的货物,全程货物在海上的位置,是否到上海港口了,是不是报关都是可以看到。”
目前,上海的“单一窗口”处理着全中国将近三分之一的进出口贸易量,是全球业务处理规模最大的平台。而随着向区域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这个平台势必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