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湖南省:首个快递专业园区开园
长沙物流产业发展再提速!2020年6月10日,湖南首个快递专业园区——长沙顺丰丰泰产业园,在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开园。
智能
分拣区80多台货车同时作业
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合心路102号的长沙顺丰丰泰产业园,由长沙捷泰电商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顺丰全资子公司)投资建设。
目前,湖南顺丰速运总部、顺丰国际中南区域总部、湖南顺丰快运分拨中心、跨境电商运营中心,以及蜀海供应链、湖南驰诚云仓供应链、湖南现代教育等众多上下游企业全面入驻园区。
1.5万平方米的湖南顺丰快运长沙分拨中心,承担重货的集散、分拣和运输。“大家电、医疗器材、家居建材等20公斤以上的快运包裹都集中在这里分拨。”湖南顺丰快运长沙中转场负责人奉宇告诉记者,通过大型自动化重货分拣机,一天可分拣货物30000多个,货物处理量800多吨。高峰时,可以实现80多台15吨、30吨不同货车同时作业。“快运分拨中心投入使用,不但覆盖全湖南,范围更广,而且货物时效提高了6个小时。”奉宇介绍。
快运分拨中心是长沙顺丰丰泰产业园智能化的一个缩影。“长沙顺丰丰泰产业园以公共物流服务为重点,致力于建设集智能分拨中心、跨境物流中心、现代冷链中心、电商运营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智慧科技中心、投融资中心于一体的智慧物流产业园。”顺丰丰泰产业园鄂湘豫区域负责人高敏介绍,目前,项目一期(176亩)已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投资超6亿元,配备了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物流设备。项目二期占地78亩,预计2020年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021年上半年竣工投产。
助力
全省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带动了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拉动快递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2013年至2018年,我国快递量持续增长,目前已居全球第一。2019年,全省快递业务量首次超10亿件,每位湖南人一年收发快递约40件。
长沙市地处南北枢纽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是第二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湖南地区邮件快件中转地大部分设在长沙。
为建设国家交通物流中心,2019年长沙成立物流产业链。2020年以来,长沙物流产业链已引进顺丰国际中南区域总部、中外运跨境电商物流、美集云航等多个国际物流企业落户临空经济示范区。
该园区的建成,将助力长沙乃至全省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发展。
合作
长沙牵手物流龙头企业
近年来长沙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尤其2020年1-5月,长沙跨境电商综试区累计申报跨境电商758万单、同比增长241.72%,申报货值8066.48万美元、同比增长752.74%。
跨境电商迅速增长,国际物流通道的拓展功不可没。
2020年以来,长沙加强与顺丰的全面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顺丰拥有自有全货机以及航线航权资源,开通长沙至比利时列日、香港2条定期货运航线,每周飞行量达到6架次,大幅提升黄花机场航空货运量;开通长沙至俄罗斯跨境卡航线路,每周发运量4-5班次,为长沙疫情期间国际货运通道的稳定开行作出了贡献。
“围绕物流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长沙市加强与顺丰速运等国际知名物流龙头企业的全面合作,推动物流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这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要求。”市物流口岸办党组书记、主任杨莉表示。
2、广东顺德发布十大超千亩产业园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年6月11日发布新发展理念超千亩主题产业园建设规划,并对相关配套政策进行解读。这十大主题产业园区总面积超过3.2万亩,将引进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入驻,全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2018年,顺德区将攻坚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当地的“头号工程”,截至2020年6月8日累计完成土地整理39393亩、复垦复绿4233亩、新建厂房1145万平方米,累计提升整改落后风险企业7944家。
顺德此时向全球发布十大超千亩主题产业园建设规划,旨在对标新发展理念,按照定规划建设标准、定产业主题方向、定企业准入标准、定有力度的产业扶持政策的“四定”原则,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园的“新世界”。
据悉,这十大超千亩主题产业园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罕见的大规模连片发展新空间,将按照“一镇一品”“一镇精品”原则,明确园区主导产业方向,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逐步达到60%以上。
这十大主题产业园区分别是顺德(大良)电子信息产业园、顺德(容桂)人工智能和芯片产业园、顺德(伦教)智能装备和智慧家居产业园、顺德(勒流)智慧家居产业园、顺德(陈村)智能装备产业园、顺德(北滘)机器人小镇产业园(一期)、顺德(乐从)生物医药产业园、顺德(龙江)数字装备产业园、顺德(杏坛)新材料和智慧家居产业园、顺德(均安)电子通信装备产业园。
为高标准规划建设这批现代产业园,顺德率先制定超千亩主题产业园建设标准,指导规范产业园的建设。结合十大主题产业园区各自特色,顺德又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覆盖项目落地全过程,扶持力度和广度具有全国竞争力。
其中,对进驻现代产业园区的特重大招商项目,顺德将给予其固定资产投资最高30%补助;对于进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可连续三年最高可给予30%研发投入补助。
按政策估算,未来3年,顺德区镇两级将投入扶持资金超40亿元。
3、中国(呼和浩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业务启动
中国(呼和浩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业务开通仪式2020年6月10日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举行。未来,该综合试验区将着力打造面向俄蒙的“互联网+外贸”电子商务新业态,最终使之成为连接世界的“网上丝绸之路”。
呼和浩特市市长张佰成在当天的致辞中表示:“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业务的正式开通,必将成为我们适应全球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厚植对外贸易新优势、打造完整跨境电子商务生态产业链的全新起点和重要载体。”
2018年7月24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呼和浩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呼和浩特市成为全国第三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城市之一。
据介绍,该综合试验区采取“一核多区”的布局方式,大力建设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核心区,构建线上公共服务和线下园区发展两个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共享、金融服务等六大体系,让世界在这里触手可及。
张佰成介绍说,目前,河南保税集团、豌豆公主、中外运、亚欧国际、陕西丝路城等30多家跨境电商服务机构和企业已落地和林格尔新区,跨境电商完整生态产业链逐步形成。2020年6月10日当天,内蒙古自治区首家跨境电商新零售示范店和进口商品展示大厅在此间同步投运。
张佰成认为,中国(呼和浩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业务的启动将为当地广大消费者提供来自日、韩、法、德、俄、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种商品,让广大消费者可足不出户、不出国门就可购遍全球,享受到优质价廉的产品和丰富多彩的购物体验。
4、四川省:川渝2020年将建1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2020年6月11日,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日前,该委和四川省经信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将从合作平台协同共建、产业布局协同优化等方面,推动两地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并计划2020年内在两地重点开发区域、交通节点区域及边界毗邻区域启动1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到2022年扩大到15个,到2025年建成20个,发挥产业园区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按照《通知》,川渝两地将共同引导各自产业园区根据现有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开展合作,重点突出成都与重庆中心城区“极核”引领作用,以协同建设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支持川南经济区、环成都经济圈园区与重庆主城新区园区合作共建,支持川东北经济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毗邻园区开展合作共建,建设以产业合作园区为支撑的“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并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优势,在两地布局一批以物流贸易、保税加工、配套加工、整机组装为主的产业合作园区。
“完善产业链补链成群,联合制定招商方案,共同举办招商活动,加快引进重大项目,扩大区域配套能力等,将是接下来推动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川渝两地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支持OPPO、VIVO、长虹、TCL、长安等龙头企业以“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方式,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内建设一批“园中园”;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平台建设,提升两地产业合作共建支撑能力;通过发展专业分工、服务外包等,向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支持园区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开展合作,加快提升汽摩、电子、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协同发展、集群发展。
在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两地经信部门将引导园区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开发运营公司参与园区建设,鼓励园区通过产业资本投资、创新机构孵化等方式,吸引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投资运营,支持园区多元化组建产业引导基金,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同时,川渝两地经信部门将共同组建“川渝智慧园区发展联盟”,协同建设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并围绕扩大开放,提升园区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另外,两地经信部门还将制定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创建管理办法》,创建一批产业基础雄厚、特色优势互补、合作方式创新的产业园区并推广。
5、西藏自治区批复同意创建昌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日,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昌都新区创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称为西藏昌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5月,园区完成注册手续企业超过800家,注册资本227.4亿元,完成入库税收突破30亿元。其中,2019年园区GDP达19.52亿元,占全市比重连续三年超10%;完成入库税收8.77亿元,同比增长16.6%,年均增长45.9%,贡献了昌都市约40%的税收。
昌都新区位于昌都市东南部,澜沧江畔,规划用地面积818.383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14.505公顷,空间上遵循“一廊一带、两心多片”的布局。近年来,为加快打造藏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地,昌都市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发展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完善“一区多元”发展模式,园区经济聚集效益逐步显现。
“利用自治区、昌都市赋予开发区的各类优惠政策,大力推行领导拜访招商、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网络招商等模式,积极鼓励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引荐更多符合经开区产业规划要求的实体类、总部类企业入驻。”昌都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昌都新区坚持以绿色环保、和谐共享的理念为指导,大力推动以生物医药、环保建材、农特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民族手工业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高原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2.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个。其中,万吨速溶青稞片(粥)加工项目、万吨自动化糌粑粉加工项目等5个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产业扶贫项目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资金共计485万元,已分红至卡若区15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脱贫人口17300余人。
此外,为积极发展壮大园区投融资平台,昌都新区整合建设资金近10亿元,实施市政道路建设、电力线路升级、环境卫生整治、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其中,迎宾路、昌都加卡园区供水工程、农牧民创业街、渝兴楼、民族手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系统工程等14个重点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6、江苏自贸区二十项改革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
为助推自贸试验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江苏省日前出台《关于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等方面的20项主要任务。
2019年8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当年12月启动的“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在江苏自贸区打响“放管服”改革“当头炮”。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作为江苏自贸区首个深化“放管服”改革政策文件,提出的20项主要改革任务,突出围绕江苏“不见面审批”“一件事”等改革品牌,紧密结合自贸区产业发展实际,涉及政务服务、纳税服务、通关便利化、金融创新服务、卫生健康发展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集成改革特点。
江苏省“放管服”改革协调办有关人士介绍,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因此“放管服”改革任务全部参照或超过国内最高标准确定,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最多不超过80个工作日、制定审批事项豁免清单、鼓励开展“拿地即开工”等均为全国先进或首创做法。
根据《实施意见》,2020年底前,在江苏自贸区,各审批系统和业务专网之间实现一次认证、全网通办、办件实时回传、电子证照互信互认;企业注销“一网通办”时间再压缩1/3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60%以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