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天津开发区;首个金融保险服务项目入驻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

2020-05-28 14: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天津开发区

  2020年5月26日,滨海新区天津开发区招商引资又传好消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双双“安家”泰达,将充分依托区域成熟优越的金融创新氛围,在“金融+科技”产业领域进行布局。

  据介绍,前不久,中国联通旗下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在天津开发区发起设立沃百富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该公司将致力于利用区块链等关键技术,搭建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上海汽车集团金控管理有限公司则与上汽安吉物流有限公司联合在天津开发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注册成立了上汽安吉商业保理公司。该公司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中心落地的首家商业保理公司,也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首家世界500强TOP50投资项目。未来,上汽集团将依托汽车产业,将该保理公司打造成为集团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2、首个金融保险服务项目入驻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

  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保山东自贸区(青岛)项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举行。这是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获批以后入驻的首个金融保险服务项目,将充分利用自贸区金融创新支持政策,推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创新产品,为深入推进自贸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协议由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公司共同签订。根据协议,中国人保将突出金融服务自贸区建设功能,在片区开展生命健康、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航空航天和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新兴产业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保险、科技保险、专利保险、文化产业保险、海洋工程保险等创新性产品。

  同时,中国人保将依托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势以及自贸区青岛片区等政策叠加优势,积极发展海外保险,加强与亚欧国家的产业和保险金融等领域的全面合作。该项目还将实质性推动“银保合作”和“政银保”创新合作模式,着力解决出口企业的贸易信用风险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提升企业风险承担和融资能力,为自贸区青岛片区众多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据了解,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共有约21平方公里纳入自贸试验区,占青岛片区实施范围的40%,是自贸区青岛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发挥自贸区“磁吸效应”,加快金融创新试点政策实施落地,构建金融业创新发展产业生态链,金融资源迅速向园区集聚。截至目前,累计吸引包括中国人保、中国银行、青岛银行在内的53家金融企业入驻,另有8家银行、4家产业基金类金融机构正在办理落户流程。

  3、山东青岛:总投资41亿 5个高层工业楼宇项目在西海岸新区集中开工

  2020年5月27日,总投资41亿元的5个高层工业楼宇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集中开工,涵盖新型电子元器件、石油化工、低碳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将推进区域产业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做大做强“都市型工业”新业态。

  据了解,青岛西海岸新区2020年确立了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宜居幸福新典范”的目标定位。其中,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智变融合”引领制造业赋能升级,而发展高层工业楼宇经济,正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创新平面发展为立体发展,推动制造业赋能升级的新举措。

  当天,集中开工的项目分别是低碳智能汽车产业园、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项目、中石大动力谷项目、城发·青岛创新科技园项目和华安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其中,总投资11亿元的低碳智能汽车产业园,将打造车辆工程领域国际一流的产研融合基地;总投资3亿元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项目,将打造集中小企业总部于一体的服务型研、创、试办公园区;总投资14亿元的中石大动力谷项目,将着力打造石化行业集现货交易、技术交易、设备交易、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石化大宗商品交易基地;总投资3亿元的城发·青岛创新科技园项目,将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企业积聚的工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华安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将面向人脸识别、智能传感等高端智能科技行业,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

  “借着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高层工业楼宇经济的东风,依托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学院学科优势和科研创新能力,低碳智能汽车产业园建成后,可实现入驻企业和机构200家以上,年产出35亿元以上,年创造税收10亿元。”低碳智能汽车产业园投资方四季香物产(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玉涛告诉记者,项目能迅速落地和开工,离不开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和精准的企业服务。

  据悉,2020年4月份,青岛西海岸新区印发《关于加快高层工业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分别从产业导向、开发建设和运营的投资主体、开发建设基本要求、功能配套要求、自持比例及分割转让要求、扶持政策、组织保障等七个方面对高层工业楼宇的建设发展进行规范。

  4、重庆海关与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签署合作备忘录

  2020年5月22日,记者从海关获悉,重庆海关与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以下简称保税港区)已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推进保税港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将保税港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记者了解到,重庆海关将在深化改革创新、深化贸易多元化试点、推动招商引资和经济运行等方面支持推动保税港区发展。其中包括支持保税港区打造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五大中心”;支持保税港区发挥进境肉类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及口岸功能,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增强保税港区物流集散功能;支持保税港区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支持跨境电商“前店后仓+快速配送”等创新功能落地及支持保税港区建设“智慧城市”等。

  重庆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关将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助力保税港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

  保税港区将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执法环境、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方面为重庆海关提供更加高效的保障服务。

  当前,两江新区正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力打造重庆智慧之城和内陆开放门户。保税港区正是新区四大开放平台之一。

  有高水平的开放保驾护航,保税港区着力稳住工业产业基本盘,即使受到疫情冲击,工业产业保持稳中有升;更抢抓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和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服务贸易呈逆势增长。

  2020年1-4月,保税港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52%,其中4月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0.85%。

  5、内蒙古红山高新区:产城融合建设宜业宜居新城

  2020年5月19日,赤峰市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九玖医药健康产业园施工现场,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项目的土地平整已近尾声。这个总投资20亿元的项目,以中蒙药、医疗器械、化药制剂3个产业为核心,配套建设住宅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生态型的产城融合综合体。

  2020年,红山高新区计划总投资125.4亿元,建设项目35个。随着一大批产业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落地,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城呼之欲出。

  白天机器轰鸣,晚上漆黑寂静,一度是一些工业园区的真实写照。这种“产城分离”的模式,让就业者的工作地、居住地、消费地相互分离,他们每天像钟摆一样,长距离地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红山高新区绝不能发展成产业孤岛!”赤峰市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建华说,“我们要以人为本,推进产业高端化、园区城市化、环境生态化发展,力争用5年时间聚集人气,在高新区吸纳8万人口,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的深度融合!”

  打开红山高新区规划图,“一区四园”的空间布局赫然纸上。在17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围绕中央商务区的医药、冶金、纺织、装备制造4个产业园,形成众星捧月之势。2020年,高新区全面启动5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建设24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建设项目和2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项目,建设占地50.2亩的高新区小学、幼儿园项目,2021年9月投入使用后,校园可容纳57个教学班的师生1650人。高新区还计划投资近3.5亿元用于路桥和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其中铁南大街东通项目建成后,中心城区与高新区的交通瓶颈将豁然打开。随着“医食住行、文教购娱”等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住在高新区将成为就业者们的新向往。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以产兴城”的重要一翼。眼下,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蒙药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在紧张地筹备中。这个总投资5100万元的项目,采用智能机器人、红外光谱在线分析等技术,建成投产后将新增10亿粒蒙药生产能力。2019年,天奇蒙药集团走出赤峰,在通辽市并购重组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两大蒙药企业重组后,能生产蒙药品种90种,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如今,企业正在向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蒙药企业目标迈进。2020年,红山高新区将继续推进金剑铜业搬迁扩能、远联钢铁产能置换、东黎无毛绒分梳等一大批技改升级项目,让传统产业“老树发出新芽”。

  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城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几天,红山高新区拓佳电子产业园三期标准化生产厂房建设正酣。一、二、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产业园标准化厂房面积将达到18.9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拎包入住”、落地就能生产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2019年入园的智明科技公司,是一家手机整机生产企业,当年4月份签约,6月份就开始生产,到年底已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目前,拓佳电子产业园围绕通讯与智能终端产业来招商,已有8家企业入驻,弥补了自治区在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领域的空白。不仅仅是拓佳电子产业园,现在,泰领海创生物科技园、科峰3D产业园、恩沃电子产业园等一批“园中园”项目发展方兴未艾。这种“以商招商”的模式,推动了红山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产城融合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

  6、河南义马:产业集聚区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获批

  日前,河南省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同意2020年度25个省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改办环资〔2020〕34号文)。该通知的下发,标志着义马市产业集聚区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申报工作正式获批。

  2019年3月以来,义马市发改委按照上级发改部门的政策要求,积极筹备该市产业集聚区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申报工作,结合义马市矿产资源、产业基础、企业发展等现状,本着节约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实施5个重点支撑项目,分别为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热电联产项目、驰放气综合利用制天然气项目、1000t/a电石渣制备轻质碳酸钙项目、1万吨/年电石渣制备硫酸钙晶须项目、10万吨/年电石渣制备氧化钙项目,总投资172536.71万元。

  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新增收入14.58亿元,年平均利润总额为2.82亿元。该项目可提高锅炉效率,有效降低发电煤耗,节能3.5万吨标煤,折合减排粉尘8750吨、二氧化硫577.5吨、氮氧化物3818吨,折合节约环保税558万元;年消费电石渣17万吨,节约环保税约5000万元;总计年节约环保税5558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为顺利实现试点申报,义马市发改委委托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了《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并多次向省、三门峡市、义马市领导进行汇报,取得各方大力支持,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