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发改委下达首批中央预算内投资24.5亿元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雄安新区建设专项2020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24.5亿元,支持雄安新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
本批项目资金在安排时,一是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优先支持有助于改善雄安新区环境卫生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二是根据新区建设进展,支持起步区和启动区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支持给排水管网、供热和配套燃气设施等项目建设;四是为推动新区内部到雄安高铁站快速直达,为将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准备,支持相关道路工程项目建设。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推动雄安新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加大对新区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2、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获批
日前,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
根据规划,预计到2025年,该示范区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入驻企业超过200家,就业创业人口达到3.5万人。
该示范区位于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主要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高端制造等领域合作,创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未来,该示范区将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以呵护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为使命,重点集聚发展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信息通信四大基础产业,带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具有浓郁日本特色、低碳环保、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园区。
按照“一年启动、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总体目标,预计到2025年,该示范区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入驻企业超过20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350亿元,GDP达100亿元,就业创业人口达到3.5万人。
据了解,该示范区聘请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株式会社三菱地所设计、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定位于集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中日文化有机融合、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园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向未来的持续型园区,产城融合去空心化、面向以人为本的活力型园区,将重点开发建设生产制造、科研办公、商业商务、生活居住、基础配套“五大功能区”。
据悉,下一步,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叠加优势,整合青岛市全域对日合作资源,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探索中日合作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园区开发新模式。
3、兰州新区中川园区为872家企业减免社保费逾3000万元
为缓解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兰州新区中川园区从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稳岗就业、缓缴社会保险、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底,中川园区社保减免企业共872家,减征企业6家,减免金额共计3408.33万元;医保减征企业858家,减征金额达946.86万元;对不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5.5%的参保企业,2020年申报稳岗返还当月失业保险参保30人(含)以下的中小微参保企业,裁员人数不超过上年末参保职工总数的20%的参保企业,审核通过291家,补贴金额544.6万余元,惠及2万余人;对在疫情期间开工复产,生产防疫物资的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给予一次性奖补1.2万元。
下一步,中川园区公共服务局将继续强化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4、陕西延安新区 成功签约83.1亿元
2020年5月20至21日,延安市委、市政府举办了2020年“追梦延安”招商引资系列活动。新区管委会邀请了明发集团、红星美凯龙等10余家企业参加活动。
2020年5月21日上午,“追梦延安”招商引资系列活动组织召开重点企业负责人会见座谈活动期间,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薛鹏春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杨建鹏、深圳市中装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黎文崇参加座谈,重点与中装集团、海促会在新能源领域、新区基础设施投资及建设、建筑科技产业、智慧城市、大健康领域、资产运营、产业基地的投资建设、商贸和文旅业、新区定向招商引资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洽谈,达成相关合作意向。
随后,薛鹏春主任、苏爱国副主任参加了2020年“追梦延安”招商引资对接会,并在会上与上海复兴医院投资有限公司、红星美凯龙等多家优质企业签订了东方雅苑康养综合体、红星美凯龙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合同6个,总签约金额83.1亿元。通过此次招商活动,延安新区进一步扩大了对外招商引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全面推进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5、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不断创造“新奇迹”
刚刚过去的一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我国第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8部委联合验收,正式揭牌。
从国务院批复,到通过预验收,只用3个月时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样的速度堪称“奇迹”,但并不“唯一”。新片区内企业早早复工复产,特斯拉超级工厂产能甚至提升到了每周3000辆;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地,重大工程接连开工建设……种种迹象表明,临港新片区早已恢复发展节奏,逆势而上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临港新片区建设提出了“五个重要”的新要求。牢记总书记嘱托,临港人如今正在这片沸腾的热土上,创造更多发展新奇迹。
一张热红外影像图“火”了
打开上海确诊病例分布查询系统,人们发现,在大治河以南,东海之滨,这片神奇的土地没有一例确诊病例。
2020年3月刚至,一张遥感卫星热红外影像图“火”了。临港新片区产业区已被大面积的橙红色块覆盖,呈现一片红火之势——人员返岗、工厂开工,厂房的温度也随之升高。
驻扎在临港的记者体会最深的,是很快恢复到往日热闹景象的S2沪芦高速。它是临港新片区对外主要交通枢纽,车多了,走起来不如春节期间那么畅通爽快。但细看这些多出来的车,有装满物料、产品的重型卡车,有接送员工的大巴班车。载着“新鲜出厂”的国产Model 3汽车的平板车从特斯拉超级工厂驶出,也接连汇入这条高速公路。
企业复工复产多少会受疫情影响。如何尽量减少这些影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一个区域的营商环境是一次“大考”。临港新片区在疫情发生后,迅速推出《临港新片区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记者采访过的许多企业,都觉得这16条政策精准、力足,兑现也堪称“神速”,企业往往上午申请,下午就收到了补贴款项,“解决了关键时期的困难”。
管委会还通过新搭建的“临港新片区共享员工”服务平台、企业防疫专员等多种方式帮助区内企业。当经济社会运转重回正轨,临港新片区常说的“加速度”也开始显现。早在2020年2月初,新片区就与12个重点产业项目签约;2月底,产业园区1470家企业复工率达到了95%,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与上千个在建项目全部复工。
不仅复工复产早,新片区内企业的产能也大都早早恢复到正常水平以上,铆足了劲追赶落下的进度。特斯拉上海工厂此前成为全球唯一正常运转的超级工厂,在疫情期间还计划着提升产能,委托临港人才公司连开了几场线上招聘会。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说,工厂一期产能有望达到每周4000辆;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Model Y车型有望明年上市——其底气也来自管委会防疫专员与各开发主体的鼎力相助。
“五个重要”指引发展
总书记对临港新片区建设提出的“五个重要”新要求,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跨境”“离岸”“海外”“国际”……成为指引临港新片区发展的“关键词”。
近日,新片区接连发布两份文件,直指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注重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则是落实顶层设计的具体配套扶持政策。
《实施意见》首次提出“环滴水湖金融街”概念,到2025年,要有不少于500家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和金融功能性机构入驻。
金融街的规划所在地位于滴水湖以北105地块。在不久的未来,这片曾经一眼望不到头的芦苇滩涂将华丽转身,成为临港新片区的“陆家嘴”,并与之形成错位——不仅要提升新片区的国际国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还要侧重于跨境离岸业务与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
在滴水湖畔再造一个“陆家嘴”,足够低的网络延迟、畅通的跨境数据流通、便利的国际互联网访问尤为重要。为此,临港新片区还发布了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研究探索国际互联网访问监管模式,构建跨境数据流通安全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对企业的数据备案和白名单管理机制,以企业为单位开展白名单认证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
再早些时候,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揭牌成立,将负责统筹协调推进临港新片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新片区管委会还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建立国际商事审判组织,争取国际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的业务机构落户;充分尊重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或国际商事规则、商事惯例,探索允许港澳台人士担任人民陪审员等。这些都有助于新片区与国际惯例衔接,以更好地开展跨境、离岸等国际业务。
打造走出去“跳板”
疫情期间,另一项“跑出加速度”的重要工作,是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区域的各项建设任务。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挂牌运作是进一步发挥临港新片区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作用的重大举措,也是新片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及实现对外开放、功能创新、制度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的重大举措。
在全球疫情带来不利影响的当下,洋山特殊综保区的重要性更为突显。区内特有的政策制度支持,对企业化危为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在短短3个月内,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其他相关部门与建设主体一起,完成了14.27平方公里的一期封关区域所有围墙、道路、卡口等建设任务。还有宝武原料采购服务、上港集疏运中心、上药控股供应链项目、马士基亚太分拨中心项目等首批18个新项目签约入驻。连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在实地验收时也不由自主地惊叹:“只有临港新片区能做到这样的速度。”
连接洋山港、新片区主城区、浦东机场、中心城区的交通规划也于2020年4月公开,并已投入实施:市域铁两港快线将于年内开工,15分钟内联通浦东机场与临港;新片区对外主要道路两港大道快速化改造已是“进行时”;S3高速公路也将于2020年上半年全面开工,有效分摊S2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今后,“洋山特殊综保区—新片区—中心城区”将有多条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铁路联通,承载能力、通行效率将再上一个台阶。
比起肉眼可见的物理意义上的建设成果,虚拟的线上建设——主要是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不容易被觉察到,但也一样重要。
早在2019年11月,该平台“1.0版”就已上线启用,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企业办事更便利。而特殊综保区的“2.0版”平台,不仅能依托区内更自由更便利的制度惠及企业,更是让精准监管、智能监管、无感监管成为现实。
区内企业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影明兴奋地告诉记者,在特殊综保区内,公司将不用再为账册、证照等“纠结”,大幅削减了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凭借摄像头、传感器、WMS系统终端等与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共同构建的多维度“电子围网”,区外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或企业集群也可以同步享受这份红利。
目前,已有54家区内企业、1家区外企业以及15家银行机构的数据成功对接,满足信息化协同监管的需要。对于它们及更多即将投身这里的企业而言,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与临港新片区将成为投身全球市场的最佳“跳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