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上合示范区助力“一带一路”物流合作

2020-05-11 13: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2020年以来,疫情对传统产业带来了较大影响,但也促进了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西海岸新区瞄准“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

  青岛城市大脑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德联合集团成立的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定位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目前,企业重点打造数字城市建设生态产业链,自主研发的城市级智能管理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市(区)、功能区(产业工业园)、行政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国有企业5大类政务群体,在服客户230多家。“疫情期间,我们第一时间搭建了疫情防控地图系统,为国际经济合作区和其他客户的疫情防控、人员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我们还围绕城市地理信息统筹等各维度的应用数据不断推出新产品。”青岛城市大脑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寅虎介绍,一季度,企业业务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明显,现阶段正在开发、承接的项目也比预计的指标高出50%,企业整体运行良好。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目前,西海岸新区正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工业互联网。

  在海尔智能技术研究院,海尔卡奥斯已经汇聚3.4亿用户、4.3万家企业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第一平台。疫情发生以来,山东全省新注册登录海尔卡奥斯平台规模以上企业8700家,总数达到1.7万家,两个多月时间翻了一番多。

  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新区还加快引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平台。2020年4月26日,由西海岸新区携手猪八戒网联合建设的知识产权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启动上线。该平台将围绕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目标,打造一个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交易、质押融资、信息检索、人才教育、咨询服务、展览展示功能的综合性知识产权大数据服务运营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全产业链服务,为新区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生态搭平台、聚资源、促增长。

  目前,西海岸新区已聚集以萨数据、文达通、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猪八戒网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一季度,新区规模以上互联网相关服务业同比逆势增长40.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56.7%,数字经济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2、上合示范区助力“一带一路”物流合作

  日前,青岛市交通与运输局会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简称上合示范区),邀请青岛市20余家物流行业核心企业代表座谈,介绍上合示范区建设及政策扶持情况,共同发起“丝路扬帆·合和共赢共建上合和‘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中心”倡议。

  中国外运华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忠介绍,在上合示范区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中,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已开通国内外班列16条,逐步构建起“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总投资165亿元的中外运、苏宁、京东、南洋新农业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入驻,实现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中商民生、新港洲等大宗商品贸易平台落地,国际物流合作关系进一步密切。

  在共建上合和“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中心倡议下,各物流业核心企业将共享上合示范区优势资源,参与到上合示范区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中来,与上合示范区共筑陆海联运大通道、打造大宗产品物流仓储基地。“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要发挥物流的先导作用。”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庆胜表示,将从政策突破、平台搭建、功能叠加、线路拓展、制度创新等方面打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组合拳”,实现物流行业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生态化发展,在提升枢纽功能、壮大产业集群、深化合作共赢上寻求新的突破。

  3、安徽合肥经济开发区10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1126亿元

  2020年5月8日上午,安徽省第五批贯彻“六稳”暨合肥经开区重大项目·空港国际小镇集中开工动员大会在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举行。此次集中开工项目共107个,总投资1126亿元。

  此次集中开工的107个重大项目中,产业类项目63个,包括集成电路项目20个、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项目13个、生物医药及快速消费品项目12个、人工智能项目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9个,总投资838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334亿元。

  据了解,这些项目起点定位高、科技含量足、辐射带动强。引人注目的是,此次集中开工项目中,包括东华软件总部基地、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华东科技存储器封测、日本荏原精密真空泵、合肥生命科技园胰岛素类似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5个,总投资775亿元,占产业类项目投资额的92%。

  另外,集中开工工程类项目44个,包括城市综合运营项目1个,产业平台项目3个,基础设施项目19个,民生保障项目5个,生态环境项目7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9个,总投资288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0亿元。

  这些项目体现基础设施优先、生态环境优先、群众利益优先理念,推动空港示范区建设发展全面提速。其中空港国际小镇、新桥机场机坪改扩建、高刘安置点三四期、合肥空港医院等空港建设项目23个,总投资236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占投资额的82%。

  此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是合肥经开区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零确诊、零疑似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行动,也是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重要举措。

  4、广东云浮打造绿色日化产业集聚区 产值剑指超百亿元

  “广东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绿色日化产业集聚区招商推介会”2020年5月10日在广州举行。该绿色日化产业项目将致力于建成产值超百亿元的日化产业高地。

  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绿色日化产业集聚区项目由云浮市云安区和佛山市南海区共建,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建设精细硫化工片区、新型建材片区、日化基础原料片区、日化产品片区、配套设施片区、物流仓储片区、公共服务片区和循环经济旅游展示区8个片区。

  据介绍,自2015年该项目启动建设至今,已有10多家日化企业意向进驻,其中8家企业签订协议,6家企业项目在云安完成注册并开始动工建设。目前项目已经完成近80%的土地平整工程,完成土方量达520万立方米,预计5月底可以完成土地平整工程,进驻的日用化工项目可以开展厂房建设。

  在完善基础设施后,该集聚区将吸引30家至50家日用化工企业、3家基础原料生产工厂和1家纺织助剂厂进驻。预计到2017年将实现30亿元产值的阶段性建设目标。

  云浮云安区委书记黄泽寰表示,绿色日化产业集聚区是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主打的重点园区,是广东省政府推动“双转移”战略和佛山市南海区对口帮扶云安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围绕准入原则、立项审批、国土规划、税费优惠等方面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客商实行“一站式”“保姆式”全程服务。

  会上,举行了绿色日用化工产业联合会和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绿色日化产业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以及日化产业研究所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的交换文本和项目签约仪式、主题推介、成果项目路演等一系列的活动。

  5、山西长治经济开发区开启发展“快进”模式

  2020年以来,长治经开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坚决贯彻落实“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既全力补课,又奋力赶趟,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招商引资62.6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082万元。项目建设也不负春光,开足马力,进入“快进”模式,新开工建设项目22个,总投资68.2亿元,10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

  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长治经开区创新运营模式,引入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于2020年2月成立长治市产融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管委会+公司化平台”模式,推动高端电气产业园、5G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区、鼎新路等项目建设向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迈进。

  打造数字产业和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是长治经开区2020年的重头戏。目前,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公司与入驻的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山西数字经济产业园、淘宝小镇、虚都再生资源孵化园等实现了无缝对接,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全区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为了增强创新驱动能力,长治经开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科技创新创业的孵化链,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业,不断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悉,2020年新签约的4个互联网数字产业项目已全部入驻,显示出强劲的“吸金”能力。长治经开区同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筹备了上海华顿经济研究分院、九江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北京热物理研究分院、日盛达深圳研究分院等一批研究院和研发平台落地项目,为现有企业产业定位、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一季度,长治经开区围绕高质量发展,紧盯“招大引强”不放松,向项目要产能,向企业要达产,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514亿元,非煤产业产值9.8亿元,走在全市开发区前列。全区目前共有企业181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0个。

  长治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文斌告诉记者,现下的任务是瞄准“双过半”目标,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光伏光电、新材料三大产业,着力推进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并依托淮海MEMS研发服务和高科CNAS国家级LED检测中心等平台,跟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龙头及上市企业,争取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精尖”项目。要确立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国际化招商思路,组建内外结合的专业化招商团队和平台,通过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平台招商等形式,引进一批中小企业生力军,真正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而经开区会一如既往做好投资企业的“店小二”。他透露,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将全方位形成“办事不出区”的审批格局,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6、青海西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

  2020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在雄安新区等46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西宁市成为新一批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之一,这是继2019年12月海东市成为第四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后,青海省第二家获批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标志着青海省在培育外贸新业态、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又迈出新的一步。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国外贸下行压力加大,为发挥跨境电商线上交易的优势,最大限度对冲疫情造成人员国际往来限制对进出口的影响,商务部于3月底启动了新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申报审批工作。青海省商务厅经过对全省各市州的综合评定,基于西宁市2019年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的70.65%,外贸企业主体数量占全省的66%,全省出口重点商品硅铁、纺织品、铝材等大部分主要集中在西宁市,跨境进口商品的重点消费人群也集中在西宁市,并综合考虑西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推荐西宁市作为新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并最终获国务院批复设立。

  西宁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设立,对青海省企业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扩大海外营销渠道,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有利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有利于引进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跨境电商平台、支付企业、物流公司、金融机构、大数据公司等全产业链企业,有利于跨境电商与农牧业、制造业以及旅游、文化等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吸引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聚集,推动青海省产业转型发展。其二,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将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线上交易的优势,实现跨境贸易进出口商品、商户、口岸、电商平台的信息互享,带动更多省内企业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扩大海外营销渠道,提升品牌竞争力。其三,有利于促进创新发展环境。各类企业通过试验区建立的平台、物流、金融等全产业链、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经营、销售的有效对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四,有利于激发居民消费潜力。跨境电商进口以扁平化的线上交易模式减少了多个中间环节,使得群众购买海外产品的价格更加优惠、选择更加灵活,品类更加丰富,将极大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