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0702140428.jpg

深圳高新区扩容 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2019-06-12 14:1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全国最小的国家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迎来扩容。根据今年4月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深圳高新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1.52平方公里扩大到159.48平方公里。《方案》提出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按照“一区两核多园” 的布局,将几个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打造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载体。

  破解空间瓶颈 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的高新技术园区,在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面积最小,却坐拥8000余家注册企业,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以占全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1%的GDP,诞生了全市约14%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大族激光、金蝶、迈瑞、海能达等诸多知名企业,培育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全国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成果最为显著、创新氛围最为浓郁、创新环境最为优越的区域之一,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新区为何要扩容?此次扩容将实现怎样的目标?《方案》指出,深圳高新区要通过扩大管理范围来破解发展空间瓶颈,更好地复制管理模式、发挥品牌优势,实现产业统筹布局、创新资源整合协同配置。

  随着20多年高速发展,深圳高新区吸引力不断提升,小小的11.52平方公里已无法承载更多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仅以软件服务为例,这里拥有软件及服务外包培训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现代服务外包产业促进联盟,具有集人才培养、软件测试、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政企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对软件类企业发展吸引力十足。但高新区空间有限,大量企业难以享受这里的资源福利和环境优势。

  此次扩容,高新区将通过扩大管理范围拓展发展空间。《方案》中“一区两核多园”的“一区”为深圳高新区,“两核”是南山园区和坪山园区,“多园”是深圳高新区由多个园区组成的布局。深圳将复制推广高新区管理模式,将科教资源集中的南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核心的坪山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的龙岗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完善且孵化载体较为集中的宝安园区和以改造更新提升产业能级的龙华园区等5个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打造成为深圳自创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区,形成“一区两核多园”的高新区发展布局。

  扩容后,5个新扩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47.96平方公里,其中深圳自创区范围内面积约93.36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面积约39.65平方公里。加上深圳湾片区(原深圳高新区,规划面积11.52 平方公里),扩区后深圳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159.48平方公里,其中深圳自创区范围内面积104.88平方公里。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告诉记者,实践证明,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和主阵地。此次高新区实施扩容将更好地发挥深圳高新区和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作用,促进“双区”联动,形成优势叠加,最大幅度地提升改革效能,最大程度溢出创新红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主要创新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扩区超十倍 拟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深圳此次高新区扩区的总体思路是复制推广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发挥品牌优势,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产业布局和科技创新资源,因园施策,高水准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新园区,以高新区辐射、引领自创区,促进深圳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方案》对扩区后的高新区赋予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深圳高新区的发展空间得到大范围拓展,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持续提升,形成3到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国家科技部的综合排名稳固第二地位。

  高新区建设的中期目标为,到2025年深圳高新区“一区两核多园”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培育和发展互联网、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形成5到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长一批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高新区内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市70%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60%以上。深圳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全面发挥,成为全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区建设的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主要创新节点,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和关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载体。

  为切实解决深圳高新区当前发展遇到的问题,推动深圳高新区的新一轮大发展,《方案》中提出六项举措确保高新区既扩容更提质。举措之一是建立完善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根据深圳高新区各片区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各有侧重、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深圳高新区各园区协调发展,打造若干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各园区独具特色、专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新布局。

  同时,深圳还将整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创新资源,按照产业规划布局向各园区有针对性地协同配置,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对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深圳高新区各园区优先布局大学、科技基础设施、应用基础研究机构、诺贝尔奖科学家领衔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深圳高新区集聚。

  此次扩容后,深圳高新区面积扩大了14倍,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会不会因此减弱?对此,《方案》提出将通过创新产业空间开发建设和管理政策,健全高新区各园区产业项目遴选、土地出让、产业发展监管、土地使用权退出等管理机制,加强土地在使用期限内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同时提出设立具有深圳特色的深圳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引导督促深圳高新区各园区转型升级,高效完成深圳高新区创新发展任务。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深圳在建市之初就敢于大胆创新,践行一套完全不同于其他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被称为“开放式管理”模式,即不改变政府各部门原有职权,不改变原有审批链条,举全市之力共同支持高新区发展。同时,深圳以特区立法的形式,为高新区的产业用地、用房等空间资源配置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从高新区规划建设、项目入区、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管理体制和政府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是深圳的优势。“在深圳创业不用有背景,只要盯住市场、做好产品就行。”这句话是深圳创业者的共识,也是深圳市场化营商环境最好的注解。“深圳高新区卧虎藏龙,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对于这些肯实干、乐于创新发展的企业,政府部门唯有提高审批效率、创新服务模式,方能激发其自主创新的热情。”南山区税务局局长戴文忠告诉记者,自高新区1996年成立以来,南山区税务局一直以高效服务助力高新企业创新,把涉及高新区的相关政策步步落实、用好用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南山区税务局全年落实软件退税50.68亿元,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115.2亿元,覆盖企业2772户,全年累计为纳税人减免各项税收437.11亿元,同比增长23.6%。

  “南山区是创新大区、科技强区。高新区更是为深圳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澎湃动力,其中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地引领着行业的变革。”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副局长李伟表示,“此次高新区扩容对税务部门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将不遗余力支持企业创新升级,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经济日报 记者:杨阳腾 责编:渠丽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