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0920100439990.jpg

合肥高新区 谋篇布局 打造“安全谷”优质生态圈

2019-05-27 15:20 来源:安徽日报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中国声谷、双创高地,在众多靓丽名片的背后,是合肥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源头创新为动力的实践。中国(合肥)安全谷的建设与运营,为园区探索转型升级,聚力高质量发展写出了最美注脚。

  网络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应运而生

  合肥高新区将顶层设计放在建设“中国(合肥)安全谷”的首要位置,主动规划“一核多点”的网络空间安全科技创新平台。

  园区以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布局量子信息产业策源地,持续引领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重点方向发展,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以提升基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协同建设网络空间安全重点领域高端创新平台与研发平台,推动安全攻防实验室、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院、密码科学技术实验室等建设。

  园区先行先试,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争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可信计算体系、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安全等相关安全标准落地安全谷;推动天地一体化网络合肥中心、中国中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级/行业级网络空间安全靶场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骨干网枢纽,加快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建立超算中心,完善通信信息网络定级、测评、安全防护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

  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澎湃动力

  创新的核心在人才。

  从决定回国创业到完成公司注册,仅用了三四个月,高新区的效率让韩舒欣倍感惊喜。现在他名片上的地址是:合肥高新区国际人才城G3座3层。这样的例子在合肥高新区绝非个案。去年10月份开始运行的国际人才城已成为高新区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每天来员络绎不绝,省市区三级联动打造服务窗口,户籍和出入境手续办理、项目申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高层次人才分类管理等项目,可以一站式办理落地。未来,国际人才城将结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建设,同步服务省、市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形成立足合肥,面向全省的国际人才城辐射区。

  建设和完善国际人才城只是合肥高新区搭建人才高地的缩影。近年来,园区推动全域人才汇聚,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人才培育新高地。依托中科大、合工大、国防科大、安徽大学等省内高校,完善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促进高校统筹学科资源配置、加快培育跨领域、国际化、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和团队。建设集人才培养、战略推进、行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国家级网络空间安全基地式培训服务平台,促进人才、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创新。

  与硬件相得益彰的还有政策方面的精准定位。2017年6月合肥市推出“人才新政20条”,直接对标沪杭一线城市;2018年4月继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在此基础上合肥高新区于2018年对扶持产业发展“2+2”政策体系进行系统调整,提出未来3年,财政每年安排2亿至3亿元,加大对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资助力度,与合肥市级政策共同形成“首次安居补贴+每年房租补贴”的全链条扶持。

  数字是最好诠释。园区现已聚集各类人才25万余人,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23人,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

  汇聚资源优化安全产业大生态圈

  合肥高新区瞄准美、日、欧网络安全企业,加快对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先发地区,形成以研发、创新、总部基地为主的网络空间安全企业集聚形态;以培育网络空间安全“平台型龙头”企业为目标,创新实施企业梯队培育模式,建立重点企业后备资源库,开展动态化、信息化培育;以量子通信网络为核心、培育自主IC芯片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共安全智能终端设备创新研究,推进关键行业应用软件自主研发;推动安全企业协同研发,打造安全产品生态,提升安全集成、安全咨询、安全评估以及新技术服务等安全服务能力;推动网络空间安全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城市等新行业、新技术、新场景应用融合,赋能新技术发展,助推新应用落地。

  打造网络空间安全应用样板区

  合肥高新区开放本地网络空间安全应用场景,推动合肥市网络空间安全运营中心、量子安全融合应用示范平台、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等项目建设,树立应用典范;推动本地企业参与建设城市安全运营中心、数字经济建设,建设行业安全数据库,构建安全应用体系;逐步开放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相关项目,依托项目培育优质团队,提升本地全域安全防护能力;推动网络空间安全军民融合创新,构建军民网络安全“共建共享”模式和完善网络装备技术“研用一体”模式,加快推动“军转民”和“民参军”;加强军民技术创新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支持军民两用产品双向转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