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1101154444991.jpg

打通金融和科技对接通道 合肥高新区驱动创新引擎

2019-04-11 14:00 来源:新华社

  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本源量子诞生、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在中电科38所研制成功、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在科大讯飞实现......作为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合肥高新区持续加码科技金融创新,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科研创新迭代和原创成果就地转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科大国盾量子“榜上有名”

  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第二批科创板申请受理企业名单,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科大国盾量子榜上有名。这是合肥高新区加速资本与科技融合,推动原创科技转化,助力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

  科创板的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旨在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速科创产业的资本化和证券化,这为合肥加大科技原创成果的产业转化,推动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难得机遇。

  “事实上从去年证监会提出支持‘四新’类企业上市后,我们就立即走访梳理了区内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成长性高的科创企业。”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科创板试点政策出台后,上市办立即对接上交所,帮助企业掌握申报政策,让具有四新特征的‘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真正脱颖而出。

  高新区对标科创板的政策,从前期储备的近200家后备上市企业、132家高成长企业、50家三板挂牌企业以及高新区科技小巨人企业中进行初步筛选,精选出近30家科创板后备企业。高新区上市办负责人介绍,他们对这些后备企业进行梯次划分,精准对接企业痛点、难点问题,提供有针对性地培育服务。

  高新区上市办透露,本周五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助力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高峰论坛将在合肥举办,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和后备企业进行直接交流,借此平台,帮助企业精准对接资本市场。

  畅通资本和科技的对接通道

  以多层次资本生态圈为纽带,积极推动产业与资本融合,合肥高新区努力畅通资本和科技的对接通道,使大批尖端科研转化为蓄势待发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云飞路,集聚了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国科量子、中创为量子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正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本源量子公司副总裁赵勇杰告诉记者,量子计算本身是很新的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转化阶段转化的过程中,资金需求大。高新区依托中科大的科研资源,孵化了一批创业公司,我们也是其中之一。在企业创业之初,高新投的种子基金就投入进来,对于公司的早期发展支持很大。

  扶持科技型企业上市、针对初创期企业设立创新贷、青创资金、天使投;对于成长、成熟期企业直接融资、并购重组、再融资进行奖励,奖励资金合计最高可达1000万元......2016年-2018年高新区财政资金共扶持企业累计达9000余家次,扶持资金约30亿元,为不同发展阶段和周期的科创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记者了解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特点,合肥高新区先后出台20多项科技金融政策,建立“全周期、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同时,通过“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多维发力,助推企业创新与成长,打造中小企业价值成长体系生态圈。

  目前,合肥高新区市场主体超过3.3万户,其中科技型企业2.5万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5家、上市公司22家、新三板50家。

  驱动创新引擎

  今年年初,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梳理筛选出173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实上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是一个漫长而高风险的过程,需要为不同阶段的孵化项目找到最理想的金融服务。

  为服务合肥综合科学中心建设,合肥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13家试点的国家级高新区与科技部火炬中心、深交所合作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未来汇”科技金融路演中心。

  未来汇路演平台汇集3200多家天使、VC、PE、上市公司、券商直投和其他金融机构的8000余位专业投资人,为科创企业和创投机构搭建“相亲”平台,助力新经济拥抱创投资本,据悉通过此平台获得融资企业27家,正在融资对接中的企业16家。

  作为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合肥高新区积极承接中科大、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集聚一批量子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

  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量子中心”正在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圈,为高质量发展储备充足动能。

  长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陈文丰说,作为战略先导产业,量子产业虽然还没有到行业爆发期,但是可预见未来3到5年,合肥量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会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合肥的“标签”产业。

  记者了解到,合肥高新区的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战新产业产值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长,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40%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超4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