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新区27年 产城融合创收2650亿元
“一区多园”实现营业总收入2650亿元
科教新城品质加速提升
1980年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
珠海经济特区应运而生
1992年12月
珠海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
成为首批成立的54个国家高新区之一
伴随着经济特区发展的脚步,珠海高新区成立27年来,一代代高新人奋力拼搏,把一座百年文化古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科教新城,全力“闯”出发展新空间。与此同时,珠海高新区并没有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住生态底线,紧紧围绕宜居宜业,产城融合提速提质,全力打响科创高新、人文高新、智慧高新、生态高新四大品牌。
站在新的起点上,珠海高新区党委书记闫昊波表示,高新区将始终保持经济特区和高新区创办初期的拼劲、闯劲、干劲,重整行装再出发,凝聚起推动新时代珠海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强大合力,加快跻身全国一流创新型高新区行列。
挂牌成立|经历“三级跳”成发展引擎
在珠海唐家湾镇山房路内
绿树成荫的唐家共乐园静立百年
见证着这座小镇每一次风云变幻
“近代史上一批名人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静华说,特区成立后,经历数次产业变化,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又加速“回流”至此。
时间回拨至上世纪90年代。趁着经济特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浪潮,这座历史名镇打开了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1993年3月3日,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运作。
彼时,珠海高新区的建设有着深刻的背景。由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珠海卷》记载:“1979年至1987年间,珠海特区引进‘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比较多,但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够大,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商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但在当时,珠海并没有一个集中的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珠海提出,要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工业项目作为全市工业发展方向。
由珠海经济特区研究会办公室编写的《前所未有的道路》一书提到,当时珠海从开发建设西区的战略决策出发,将规划面积为9.8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在西部金海岸城区,珠海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简称“高新区管委会”)与承担珠海西区开发任务的珠海三灶管理区合署办公。从1993年到1995年,珠海大道、珠海机场、高栏港两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新区的投资环境,增强了高新区的区位优势。
2000年8月,珠海市政府与科技部火炬中心签署共建珠海科技创新海岸框架协议,将唐家镇和金鼎镇沿海一部分纳入高新区范围(科技创新海岸),初步形成“一区多园”框架。同一年,高新区经济发展迎来了一次重要转折点:南方软件园投入运营、清华科技园签约落户,两大园区此后多年聚集了大批科技人才与企业。
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珠海高新区等8个高新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海高新区发展走上“快车道”。2018年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实现营业总收入2650亿元、增长10%,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稳中有进,达到238.9亿元。
园区升级|布局未来加速实体经济发展
2000年3月,在加拿大留学工作的颜军回国,投资100万元港币在珠海高新区创办了欧比特。2017年6月15日,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珠海一号”两颗首发卫星OVS-1A和OVS-1B搭载CZ-4B/Y3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成为中国首家独立运营卫星星座的民营企业。
以欧比特为代表的新动能、新业态,正在打开高新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推动高新区在拥抱新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如今在珠海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欧比特、云洲智能、健帆生物、纳睿达、纳金科技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实力的优质科技企业纷纷涌现。
按照布局规划,珠海高新区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经济、新材料、绿色低碳产业,再培育若干个百亿级产业,形成中小科技创新企业“铺天盖地”,龙头骨干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园区将坚持企业主导、产业引领、园区聚集,加快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着力构筑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珠海高新区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凸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工业、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1.1%和66.7%。工业固投、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6.5%和11.3%,增速居全市前列,科技型企业占规上企业80%以上。
与此同时,在政企联动的背景下,一批高水平公共技术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崛起,着力构建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
去年7月,珠海与“创新国度”以色列合作打造的创新产业载体——中以加速器项目,在高新区智慧产业园正式启动,该项目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资源配置平台和产业集聚平台;12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在高新区揭牌。作为广东第二批省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目标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打造创新型、引领型、突破型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应用基地。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建设、创新扶持政策环境持续完善,如今,珠海高新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到此“筑巢”。“对于很多正在探索阶段的新兴产业来说,珠海高新区很适合专注创新和研发。”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桂宾说。
产城融合|努力建设现代化科教新城
对于在珠海从事公路建设管理工作30年的李春辉来说,位于珠海高新区的港湾大道就是他工作的起点,从这里出发,他见证了珠海“北大门”点点滴滴的变化。
“刚毕业的时候,唐家湾还没有港湾大道,沿着凤凰湾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一边是延绵的蚝田,一边是起伏的凤凰山余脉。”李春辉说。
1992年,港湾大道建成通车,这是大学毕业后的李春辉在珠海参与的首个大项目。作为广东省第一段标准滨海公路,港湾大道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之初就提出双向六车道的超前理念,更引入了标准化公路设计标准。如今,港湾大道两边已经成了高新区最“养眼”的风景线: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公园和辽阔的海面,滨海风貌魅力日益凸显;另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新城建设,高楼林立人气渐旺。
港湾大道是珠海高新区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突出滨海特色、科创元素和文化底蕴,高新区始终聚焦城市功能完善,推进“产城文旅”融合,力促科教新城再提质。近几年,高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宜居宜业环境持续改善,百姓的幸福感逐年提升。
与此同时,珠海高新区的城市软环境也不断提升。
据悉,珠海高新区配套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辖区拥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师大珠海校区、北理工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4所大学,集聚近7万名大学生。为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此地,近几年,高新区加快构建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一批中高端酒店、品牌餐饮、创意书店、金融机构相继开业,生产生活配套逐步完善。
数据显示,去年,珠海高新区紧紧围绕宜居宜业,产城融合提速提质。民生投入持续加大,2018年民生投入34.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7.2%,其中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投入9.46亿元,十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
如今,“美、绿、净、亮”的滨海城市面貌正展现在公众面前,科教新城的品质正在加速提升。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苏虎表示,珠海高新区将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力打响科创高新、人文高新、智慧高新、生态高新四大品牌,加快跻身全国一流创新型高新区行列。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