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0920101440937.jpg

成都高新区变革30年:融入全球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2018-12-26 13:53 来源:四川新闻网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40年前,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大幕,两年后对外开放,开启了从融入世界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的序章。

  1988年对外开放的第8个年头,成都高新区从零起步。自诞生之初,成都高新区就包含着国家、省市的期待。

  上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百年,发轫于20世纪第二个10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在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区即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从1988年筹建,启动2.5平方起步区建设,到1995年基本完成起步区建设。成都高新人从一片农田、农舍和荒地上拓荒,一穷二白的7年间引进外资项目148个,总投资3.3亿美元。

  1994年10月14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合资3000万美元兴建通信电缆厂,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1月,成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是四川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企业,是成都高新区首家世界500强注资的合资企业。

  如今,更名成都中康光缆有限公司的这个白色建筑群依然伫立在成都高新区西门子路1号,见证着成都高新区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作为发展起点的雄心壮志。

  除了大胆“引进来”,成都高新人也尝试“走出去”。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周东兵就曾多次跟随出国考察团去到欧洲、美国。

  “我在奥地利考察,第一次看到了西方发达社会的情况,给了我极大的震撼。”30年后,回忆起当年受到的震撼,周学东记忆犹新。

  不沿边、不靠海,成都高新区如何对外开放?带着问题前行,在拓荒、开发、建设与扩区过程中,不仅去海外,还频频前往东南沿海考察学习管理经验的成都高新人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正如硅谷的出现使美国得以继续领跑知识经济,班加罗尔使印度信息软件业异军突起,成都高新区通过搭建各类工业园区平台,使海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加速聚集。

  1996年,新加坡工业园从武侯区划归成都高新区,就像一个火苗,照亮了成都高新区与其他国家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的前路,也成为内陆园区实施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初体验”。

  随后,通过组团式开发建设,成都高新区续建和新建火车南站加工贸易区、起步区工业区、石羊工业园、天府软件园等10余个技工贸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搭建了当时有利于招商引资的特殊平台。

  从1996到2001年,成都高新区共引进外资项目206个,引进荷兰皇家壳牌、家乐福、香港怡和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知名企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在招商引资、加工贸易、国际援助项目安排和推动企业“走出去”等方面,都对中西部地区给予了政策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开放进程。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都高新区顺势而为,紧抓国家优势政策,尝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发展空间。

  2000年,成都高新区获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政府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迈入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后第一个10年,成都高新区对外开放掀起了新篇章,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SO14001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园区,获得国内、国际的双重认可,开始融入全球。

  随着入世前后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程度的加深,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为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成都高新区设立。

  成都高新区对外贸易呈现质的飞越。到2005年,成都高新区生产型出口企业由16家增加到269家,外贸出口连续6年保持35%的高速增长,出口额达到3.85亿美元,为1997年1500万元的25.67倍。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在发展内涵和发展方向上,会做出多种选择。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伴随对外开放的中国一道,在对外经济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方面,按下了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加速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