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截图20180920100202015.jpg

“硬科技之都”策源地的蜕变 西安高新区“先人一步”加速布局

2018-11-09 14:2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享有“国际顶级科学杂志”盛誉的《自然》,刊载了篇名为《Taking the silk road to high-tech growth》的文章,横跨数千公里之遥,将目光聚焦于“一带一路”起点的西安。

  这座拥有千年底蕴的城市,在文化与历史之外,如今正试图向外界展示自己更多的可能。这其中,被《自然》所盛赞的“硬科技之都”的称谓,经过多年的技术与产业积累,以及近两年内外整合与宣传,正在逐渐成为西安新的名片。

  “在丝绸之路起点建起的一座科技之城”,这种称谓并不常见于西方对西安的印象描述。正在西安举办的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无疑给外界提供了重新认知西安的机会——这也是继2017年之后,又一次以“硬科技”为主题的行业盛会。

  一座城的属性,来源于她所包含的诸多城市因子。以西安为例,历史之于遗迹,文化之于盛唐,旅游之于美食与美景……早在长久的磨合中,融为一体。而对硬科技而言,毋庸置疑,则离不开在这里所诞生和汇聚的一众产业,以及那个“天生”具有硬科技形态的载体——西安高新区。

  在此次硬科技大会上,高新区通过“硬科技产业投资高峰论坛”与“2018首届丝路商业航天大会”两个舞台,展示着自身作为硬科技重要策源地的“肌肉”,亦向外界传递着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的信心与决心。

  硬科技之都的“三地”打造

  “硬科技之都”概念的提出,于西安而言,意味着这座城市追逐科技立身的道路上,思路与方向已愈发清晰。

  10月末,海南博鳌举行的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西安荣获“一带一路”建设案例奖。作为首个受奖城市,西安的获奖词是:“树起全球‘硬科技之都’金字招牌;‘一带一路’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驶入快车道”。

  米磊将这个消息发在了自己的朋友圈。作为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硬科技理念的提出者,米磊的姓名如今在硬科技的领域,已是无人不知。数年前,他致力于建立基金来支持“硬科技”的工业化。

  彼时,这个概念并未普及,“需长期投资、技术门槛极高而难以复制或者模仿的研究”,他将自己的总结,应用于光电电芯、能源生产、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并向官方与业界不断灌输。

  尔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的、国家级一站式硬科技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诞生于高新区辖内。这家企业至今已孵化培育了超230家硬科技企业,市值200亿元。

  而以产业与科技创新为立区之本的西安高新区,自设区以来,这里便注定是一个站在高科技产业前沿的平台。多年的发展亦证明,无论是投资环境、市场化程度还是经济发展的活跃度方面,高新区在西安乃至陕西、中西部地区,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而米磊所提的硬科技,在高新区这个平台上,早已形成了汇聚。只是,无论是企业自我营销的落后,还是技术成果转化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窘境,让不少硬科技企业只顾“埋头苦干”,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理念的一拍即合,让产业发展与努力找到了宣泄口。今年以来,高新区正式开启“以硬科技立根本、以国际化定未来”新征程,将更多精力用在打造成西安“硬科技之都”的发源地、承载地和新高地。

  生态圈下“一批”做法

  高新区对硬科技的“野心”,显然不止于一城一省。

  在2018“一带一路”硬科技产业投资高峰论坛上,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钟洪江表示,经过27年发展,高新区已成为西安“硬科技之都”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他指出,当前在人工智能、光电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这里已集聚了一大批硬科技优质企业,光电芯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三大重点产业产值已经超过5500亿元。

  我们此前曾走访过高新区辖内多家硬科技企业,有与中科创星同属光机所的中科微精光子制造科技公司,该公司通过在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上做一些微结构,使得发动机从几百个小时延长到几千个小时,实际中已经应用;亦有从事雷电与复杂电磁环境试验、仿真、防护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的西安爱邦电磁技术公司,其技术在航空、航天、船舶、风电等军民用高端领域多有涉猎;同时还有致力于为电力行业、工商业、新能源产业提供先进储能技术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新艾电气……

  用米磊的话说:“高新区是硬科技理念的发源地,高新区一定是西安成为硬科技最核心的出路。因为咱们高新区有高技术企业1万多家,这其中可能就有上千家的硬科技企业。”

  天然的科技属性,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让高新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集。但前期因种种因素,硬科技的诞生与崛起,缺乏一定程度的统筹。而这并非一区一地所特有的,在前期经济要素的积累中被忽略——毕竟在硬科技概念形成系统之前,很难刻意追求。

  所以在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不少国家级新区中,或多或少存在技术与产业脱钩、融资困难、基础配套诸如高端人才子女上学难以解决等问题,让不少硬科技从业者,在选择一城一地时需要做更多考量。

  西安高新区亦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据悉,其提出通过打造“生态圈”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譬如通过制定一批政策、引导一批基金、打造一批空间、帮助一批人才、塑造一批品牌、提供一系列服务等,为硬科技的发展提供完善的生态圈。

  商业航天先手局

  在国内诸多城市中,西安明显的科技资源禀赋,让其具备了硬科技创新发展的根基。

  在已逐渐广为人知的硬科技领域,其实还有一个蓝海产业,近两年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打开,成为投资风口——商业航天。

  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对应到中国市场,“十三五”期间将达8000亿元。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百家企业和超过百家投资机构进入商业航天产业。

  10月27日,由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尽管最终因为三级出现异常导致火箭未能入轨。但历史性的380秒,成为我国航天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营运载火箭发射。

  这家以美国SpaceX企业为蓝本的企业,正是西安高新区重点扶持的商业航天领军企业之一。

  商业航天的商业潜力,如今正在加速价值兑现。

  两年前,国内有媒体以《商业航天将硬科技变“真金白银”》为题,对这一硬科技产业进行了普及介绍。

  其中曾提到,通过发展商业航天,可形成具备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市场环境,既以航天技术服务社会民生,同时又为航天事业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火箭、卫星和飞行器这样的“硬科技”真正转化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真金白银”。一从业者甚至发出“订单像雪片一样飘来”的感叹。

  此次硬科技大会期间,有一个“从丝路到太空·2018首届丝路商业航天大会”的论坛,亦颇具创新的提出“打造太空丝绸之路”。而高新区在该领域的布局上,蓝箭航天显然不是唯一一家。

  如何整合资源、加快产业落地,在蓝箭航天火箭发射后,已成为西安高新区开始加速思考的问题。

  “我们期望‘硬科技’能为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作出西安贡献。”钟洪江在硬科技大会上的一席话,亮出了高新的“肌肉与野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