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地处秦晋蒙三省交汇处,因煤储量丰富,素称“金三角”。近年来,府谷县把“筑牢生态屏障,守护黄河安澜”作为第一要务,“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黄河水流至府谷,泥沙量明显减少,水质尤为清澈,黄河之景蔚为壮观。
“这几组数据非常喜人:十三五期间,年径流量逐年攀升,2020年最大,达362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年径流量较为平稳,2024年明显增加,(2015年至2024年)十年平均径流量为219.48亿立方米,十年平均输沙量为0.52亿吨。”黄委府谷水文站站长刘培旺欣喜地说,“年输沙量从2019年后逐年减少,2024年明显回落,黄河水整体由黄变清、由黄变绿、由浅绿转向深绿。”
府谷县坚持植树与治水相结合、固沙与修复相协同,由过去的“黑三角”嬗变为名副其实的“绿三角”。府谷是黄河入陕第一县,是陕西的“北大门”,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范围,也是黄河“几字弯”上的核心区域,府谷治理具有关键性、特殊性、战略性。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陕北之北、黄河之滨”的府谷县,始终以守护母亲河为己任,将淤地坝、拦沙坝、坡改梯、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黄河安澜的核心抓手,生动谱写了“泥不下山、水不出川、淤地增产”的治理新篇。
“ 十四五”期间(2021—2024年),府谷县锚定“减沙控沙”目标,大力推进拦沙坝体系建设。全县累计建成拦沙坝137座(含中型坝34座、小型坝103座),预计在设计淤积年限内可拦截上游泥沙3257.87万立方米,淤满后将形成高产坝地445.84公顷,2025年规划实施70座拦沙坝,预计2026年9月完工,届时再添拦截泥沙1564.53万立方米、淤地214.80公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注入“源头活水”。
在新建拦沙坝的同时,府谷县同步推进库坝安全提质工程,对病险淤地坝实施系统性除险加固与老旧设施提升改造。2021年至2024年间,全县累计治理淤地坝143座,2025年32座正按计划紧张推进,同时新增补实施33座,通过全面排查、动态清零隐患,确保“老工程”持续发挥保水固土的关键作用。
为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治理体系,府谷县同步推进坡改梯与小流域连片治理,全方位提升水土保持能力,累计完成高粱村苏家沟、柳沟、赵家沟等小流域治理41.87平方公里。在坡耕地改造方面,全县累计规划实施坡改梯9万亩,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正逐步转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高产梯田。
“从拦沙坝到坡改梯,从库坝提质到小流域治理,府谷县的水土保持工程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更释放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多元效益。”府谷县水利局局长刘军说,“坝地、梯田保水保墒保肥,成为群众增收的‘口粮田’‘金饭碗’;小流域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防洪减灾能力的提升,更守护了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府谷段百鸟争鸣
随着水质水量的明显改善,黄河府谷段呈现出了百鸟争鸣喜人场面,赤麻鸭、鸟中国宝黑鹳、反嘴鹬、喜鹊等飞禽陆续返回,它们在这栖息、嬉戏,家庭成员越来越多,画面越来越温馨。
“九曲黄河万里沙”,再也描述不了新时代的黄河,取而代之的是“忽于水底见青山”“青山簇簇水中生”。
“十四五”期间,府谷县以“三区两带多廊多点”规划布局,按照“保护、扩绿、提质、克难、补白”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科技创新”六大行动,实施三北六期、森林抚育、沿黄治理、村庄绿化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共完成营造林及种草45万余亩,林草覆盖率稳步提升。
五年来,府谷县以“五抓”夯实五方面责任、以“五个一”强化项目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四位一体”破解施工难题,即创新运用“山坡垒石造林+山顶高位水池+育林板保水固土+机械辅助运苗”模式,攻克沿黄裸露坡面立地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问题,累计治理黄河西岸裸露坡面4.5万亩,栽植苗木292万株,其中垒石造林25.5万株,蹚出一条黄河几字湾困难立地造林府谷路径。
“我们将持续用好‘五个’转变:即由‘造林为主’向‘造管育并重’转变,由‘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政府投资’向‘多元筹资’转变,由‘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协同型’转变。”府谷县林业局局长王军有说,“下一步,我们将优化造林绿化空间,支持本地苗木产业发展,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林业力量。”
山青了,水绿了,空气清朗了,气候湿润了,生态环境趋稳向好,沿黄四季游人络绎不绝,同时带动餐饮、文创产品、农特产业的快速发展。下一步,府谷县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府谷融媒 张美录/供稿)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