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会展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产城融合”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近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玺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会展业的产城融合本质是会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绑定,既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与商贸流通,更要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提升与居民理念更新。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玺接受记者专访。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摄
展城融合:从经济拉动到全面赋能
曲维玺强调,产城融合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双重维度。经济层面,展会不仅能带来直接消费拉动,更能为城市引入新技术、新投资与发展机遇,推动轻工、食品、粮油、农业等相关产业升级与产品迭代。
成都、南京等城市通过糖酒会等标杆项目的实践,为行业树立了展城融合的典范。以成都糖酒会为例,其创新推出的“7+70+700”活动矩阵,将展会周期从传统3天延长至17天甚至一个月,打造“糖酒季”IP,不仅激活了成都本地消费,更联动四川各地市举办特色活动,形成全域联动的经济带动效应。
社会层面,大型展会对城市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升级,同时通过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融合,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曲维玺提到,糖酒会期间大量参展商与客商的涌入,推动城市在治安保障、食品卫生、文旅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发力,而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谋划与多部门联动,正是展会成功落地的关键保障。这种融合不仅让城市文明程度得到展现,更让会展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流动名片”。
实践挑战与差异化发展路径
尽管成都、南京等城市的展城融合实践成效显著,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曲维玺坦言,如何提升展会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国际参展商与专业买家,是糖酒会等国内标杆展会的重要课题。同时,在服务民生方面,如何让展会更贴近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吃得放心、安心、顺心”,仍有广阔提升空间。
对于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曲维玺认为,应立足地域特色实现差异化突破。南京可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强化文旅消费与展会的融合;北京则凭借高国际化水平与优质资源,在顶层设计与相关部门协同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展城融合实效。他强调,“每个城市都需深入挖掘自身特色,通过展会平台向外界展示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办好一次展,搞活一座城’。”
数字化与绿色化:构建“永不落幕”的会展生态
面对行业转型趋势,数字化与绿色化成为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曲维玺表示,会展业是数字化应用较早的行业之一,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迭代,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创新空间。目前已有企业通过大数据实现专业买家与参展商的精准对接,推出具备翻译、信息整理功能的AI眼镜等产品,提升展会对接效率。
绿色化方面,零碳展会已成为行业共识,广交会、进博会等大型展会的绿色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通过评选创新发展案例、编制经验手册等方式,推动行业互学互鉴,助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曲维玺认为,未来会展业需进一步利用新技术革新展览展示形式,增强参与感与年轻化特质,同时持续深化绿色实践,最终构建“永不落幕的会展之都”。
展望未来,展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将持续拓展。曲维玺表示,会展业不仅要做好商品展示的核心工作,更要成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通过差异化发展、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化实践,会展业将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双向赋能、共生共荣。(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 视频剪辑:王中强)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