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市曲江新区紧紧围绕“做强产业、扩容提质”的核心目标,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流量经济”的入口,通过“文化+数字+演艺”“文化+ 科技”“文化+ IP”等“文化 +”多元融合路径,不断放大“+”效应,实现“1+1>2”的融合效应,催生出新的消费内容、体验方式与场景生态,释放巨大增长潜能。
“我们用数字化技术对经典剧目进行修复和留存,还探索经典剧目的短视频制作。今年制作的国内首部非遗秦腔戏曲题材竖屏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上线后,迅速收获广泛好评与热烈反响,成为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破圈之作’。”9月26日,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西安歌舞剧院总经理赵鹏向“向‘新’而行”网络主题采访调研团介绍。该剧讲述了忠良李彦荣临危受命,智斗奸臣王强与董皇后,平息边关战乱、拯救家国于危亡的传奇故事,生动诠释了忠君报国的豪迈情怀与浩然正气。
西演青年团秦腔神话剧《美猴王》表演场景 雷沛云/摄
这并非个例——话剧《长安的荔枝》用数字化影像复刻盛唐市井,排期已至明年8月;国庆即将启幕的第五届《国韵秦风》秦腔展演,更有两位“梅花奖”得主同台献艺。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西演集团成绩亮眼:累计演出2500余场,惠及线上线下观众3500余万人次,实现演出收入近3200万元;成功运营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后,运营场馆增至22个,1—6月引进精品剧目114部、演出825场,惠及观众 27.07万人次。“我们在‘文化+数字化’的尝试和探索上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的路子会走得更加坚定。”赵鹏表示。
采访调研团成员体验《兵马俑奇妙夜》XR剧 徐均坪/摄
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的探索不止于演艺。在曲江,“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在重构文旅体验的底层逻辑——走进西安可视可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一个黑色底座、银色身子的“小马”设备引人注目。“零延迟、不眩晕,这是我们破解沉浸体验痛点的核心技术,同时兼具小型化、轻量化和低成本优势。”该公司联合创始人、COO王路话语间藏着十足的技术自信。依托这一核心装备,其打造的《兵马俑奇妙夜》XR 体验剧,借助前沿XR技术、文物数字化手段及创意叙事,将观众带入夜色下的兵马俑一号坑。
“在创作中坚持基于史实和历史逻辑,绝不能出现偏差,这是我们的根和魂。”王路说,该公司联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打造的《秦・兵马俑》VR 影片,在700多天内接待了全球130万游客,创下VR影片单天7500人次的观看纪录。影片更带来“溢出效应”:不少游客因影片专程奔赴西安,从“线上沉浸”转向“线下打卡”,实现“一次体验”到“多次消费”的转化,用“文化+科技”重塑了文旅产业的商业模式。
日前,曲江新区翠华里园区的西安雷耀文化为山西运城市文旅定制开发的《千古云长》关公文化主题沉浸剧场,在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上全新开幕。该项目以关公“忠义仁勇”精神为核心IP,深度融合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打造集XR沉浸叙事电影、非遗艺术展陈与文创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空间。
游客观看体验剧 受访对象/供图
一直以来,西安雷耀文化深度聚焦XR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专注于高质量的XR全感沉浸内容定制开发。《千古云长》的亮相,既是雷耀文化深耕“数字+文化”领域的实力印证,更折射出翠华里园区的产业孵化价值——作为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首个产教融合城市更新示范园区,翠华里持续探索搭建XR文旅融合从“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市场转化—服务输出”的全链条体系。
“文化+”的融合效应持续放大,最终沉淀为曲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2025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较去年同期提升3.7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8.44亿元,同比增长8.7%;1-8月,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47.44亿元,同比增长13.7%,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旅游产业同步繁荣,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8.24% 和18.14%。
更令人期待的突破还在酝酿。曲江新区打造的“亚洲最大飞行剧院”——曲江飞行剧院即将上线。这座融合文化与科技的恢弘建筑内,球形巨幕、裸眼3D、4轴动作平台、全感官模拟系统等各类“硬核科技”将共同构建起超沉浸式飞行体验,有望成为曲江“文化+科技”融合的又一标杆之作。(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