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增材制造正以全球研发热点之姿,凭借高加工灵活性、短生产周期、易智能化控制等特质,深度渗透轨道交通、石油机械、冶金、矿山机械等高端装备的制造与再制造领域——这一技术不仅驱动产品全生命周期运行模式创新,更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在西安经开区西安智能再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智能再制造研究院)中试基地内,一个个矿山掘采易损件修复成本仅为新品“零头”,却能扛住长期高强度作业,一台台智能再制造设备,可适配各类工件类型,既能通过再制造“精修”出堪比新件的产品,也能通过增材加工智造性能更优质的新件……这些让工业设备焕发“新”生的场景正是陕西在再制造领域的深耕与突破。
9月24日,“向‘新’而行”网络主题采访调研团走进西安经开区探寻西安经开区企业通过再制造让设备焕发“新”生的实践与探索。“智能再制造绝非简单维修,而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重构。”西安智能再制造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昕的解读点出核心,从无损检测、失效分析到寿命评估,团队先精准“问诊”,再针对性匹配材料、恢复尺寸、强化性能,更以智能化手段贯穿全程,最终实现“修旧如新、修旧胜新”的效果。这种“智能拆解、检测、再制造、二次检测”的闭环模式,彻底改写了传统再制造的行业逻辑。
这份底气源于强大的平台支撑。西安智能再制造研究院暨陕西省智能再制造创新中心,是由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天元智能)与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7家高校共同组建,是陕西省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创新中心发展战略,融合“政、产、学、研、用”"及投融资、双创等领域打造的一体化平台。围绕智能拆解、智能检测、智能复合增材制造、智能复合焊接、智能减材等核心方向,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维修与再制造模式转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效生产过程,实现生产效率、严控成本与产品质量的三重升级。
西安智能再制造研究院中试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修复工作。记者张相成/摄
经济账与环保账的双重红利,更让再制造的价值愈发凸显。“以煤矿所用液压支架为例,作为井下作业最核心的支护设备,其使用强度和作业强度是极强的,也是最易受损的设备之一,通过智能再制造修复每台设备的成本相较买新设备费用上可以节约40%左右,但是性能远远优于之前,一个工作面假设使用200台的液压支架的话,就可以节约2亿元。” 谈及再制造的经济账时王昕算了这么一笔账,再制造也可以理解为是从0.8到1.0甚至是1.1的一个过程,多种设备和零部件在接受特殊“手术”后,不仅外观如新,其性能和质量甚至会超过新品,实现节约成本50%、节约能源60%、节约原材料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显著降低。
再制造是发展循环经济中最高级的形式,其核心优势体现在资源效率、生产效率、环境效益的全面提升,可以有效减少产品的加工和制造步骤,延长材料和产品生命周期,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是实现结构性降碳的有效途径。如今,这份技术实力正加速渗透更多领域。依托陕西天元智能在再制造领域的资深积累和经验,研究院已为石油、矿山、冶金、轨道交通等领域提供关键设备再制造及系统性解决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陕西天元智能联合亚钾国际在老挝打造综合智能再制造产业项目,集增材制造、再制造、高端制造于一体,既为国内出海设备提供维修保障,更弥补了当地机械制造产业链短板。
“我们将始终坚持从再制造领域产品服务为出发点,到再制造全套设备和解决方案输送,最终实现再制造产业链的推动和发展。”陕西天元智能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正以再制造为支点,激活闲置资产、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维成本,在助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向全球输出智能再制造的“天元力量”。(中国经济网记者:秦佳鸣、张相成)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