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等等。
近日,国家围绕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把每一项措施办好、办实,让广大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需要足够的“真金白银”作为支撑。
近年来,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以2025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为例,二者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了6.1%和5.9%。当前,财政收支总体呈现紧平衡,如何更好地确保更多资金资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方面,既要加大投入,也要优化结构,坚持财政政策和支出的民生导向。今年中央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转移支付规模超10万亿元,增长8.4%,有效增强地方的财力保障。同时,还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宝贵的资金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刀刃上,特别是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
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好“减法”,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把省下来的资金和财力用于增进民生福祉。
另一方面,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确保财政支持民生的可持续。尽力而为,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去保障改善民生。近年来,民生领域的一系列“提高”与“增加”受到高度点赞,比如,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强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等等,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做到精准施策、适时适度。一项民生标准提高几十元,需要的总支出可能是几十、几百亿元。提高各项保障水平,只有循序渐进,方可细水长流、走得更远,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可靠、充分的保障。
加大民生财政投入力度,还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增厚地方民生投入的“家底”。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