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5-07-20 12:10 来源:经济日报



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人见面常常会问:“吃了吗?”这句简单的问候,藏着人们最深的牵挂,吃饱饭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饭碗虽然端稳了,但餐桌上的食物结构正在变化,主食少了,肉蛋奶多了,饲料粮需求大幅增加。粮食产量的增加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需要进口调剂余缺。我国粮食进口量连续多年超1.4亿吨,其中,九成以上是大豆、玉米等饲料粮。

在粮食问题上,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的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端牢饭碗,要靠六招“硬功夫”:

第一招:藏粮于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建好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第二招:藏粮于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要实施种业工程,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让“中国粮”用“中国种”。充分利用现代农机装备,集成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守好粮食质量安全。

第三招:藏粮于民

农民是种粮的主角,让农民有钱赚,最低收购价、补贴、保险一样不能少。主产区是粮仓,要通过中央纵向补偿和主销区横向补偿,让主产区有动力、有发展。产粮大县要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卖原粮”向“卖产品”转型,真正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

第四招:藏粮于制

我国一家一户小农生产面临土地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现实困境。要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动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发展快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本、农民变股民”,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既能灵活经营,又能分享产业升级红利。

第五招:树立大食物观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向森林、草地、江河湖海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第六招:节约粮食

我国粮食浪费严重,要持续耕好粮食节约这块“无形良田”,形成厉行节约、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饭碗虽小,关乎国运。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责任编辑:王蒙)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