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中核集团在秦山核电基地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镥-177,用于治疗癌症的,已经正式面向市场供应了,以后老百姓就不用买进口药了。这事儿可不简单,它向我们展示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怎么深度融合的。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
科学家们脑洞大开,让原本用来发电的核反应堆“兼职”制药工厂,既能发电,又能生产医用同位素。就像是把家里的电饭煲,升级成了饭菜一锅出的多功能锅。这种“一物多用”,堪称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重组,正是新质生产力的精髓。
这种技术以前掌握在加拿大等少数国家手中,我们想买都买不到。20多年前,工业用钴-60同位素的市场需求暴增,秦山核电想引进加拿大的技术进行生产。从1996年到1999年,三次国际谈判都碰壁了,不得不“自己啃硬骨头”。终于在2010年实现了工业用钴-60的国产化。
医用同位素的生产是一块更难啃的硬骨头。中核集团这次可是下了大功夫!他们用秦山核电的重水堆当“实验平台”,花三年时间死磕技术难题,终于搞出了完全自主的“和福一号”同位素生产技术。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被国外“卡脖子”了。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
核医药行业有“三高”:行业准入门槛高、技术壁垒高、资金壁垒高。这“三高”特性,让核药的市场集中度也很高。巨头很厉害,小虾米难活。全球层面,诺华、拜耳等多家医药巨头都在核药赛道有布局。国内企业里,中国同辐、东诚药业、远大医药等也已经闯进核药赛道。
显然,在医用同位素的国产化进程中,与国际巨头掰腕子,要推动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中国同辐是中核集团控股的子公司。中核集团这次是“带头大哥”,拉着研究所、药企和医院一起搞研发。科技领军企业发挥龙头作用搞科研,正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
在核药这块儿,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用量还差得远呢,但这也说明市场机会特别大!我们既有完整的产业链,又有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只要把政策扶持和市场服务做到位,让国产核药能够快速推广、不断升级,那些实验室里的高科技迟早能变成老百姓用得上的好产品,直至发展成一个大产业。
说到政策,国家早就规划好了——2021年出台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说了:到2025年要让常用的医用同位素不再依赖进口,2035年还要让中国核药走向世界。现在浙江、四川这些地方已经行动起来,布局发展核医疗产业了。
核电站兼职制药,已经开了个好头。等哪天国产核药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张金名片,我们才算真正游进了这个产业的“新蓝海”。
(责任编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