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不是球迷,但你一定刷到过“苏超”!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南京跟南通谁才是“真南哥”、扬州跟镇江凑成了一对“早茶 CP”……这些热梗,想必屏幕前的你都已经很熟悉吧?
网上解读苏超的短视频可不少。有人说,苏超出圈是因为江苏会造梗,也有人说是因为比赛接地气,还有人说啊,苏超踢的那根本就不是球,是城市的软实力。你看,镇江卖“输球醋饮”、扬州秀非遗漆器、宿迁拿出霸王擂鼓助威……一场球把城市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都给激活了。江苏这哪里是“散装”,又何止是“整装”,分明就是高水平的“精装”!
这些分析呀,都有道理。但你想过吗,江苏的这些梗从哪里来?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激发大众的共鸣呢?今天呀,我想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聊一聊“苏超”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苏超”正是以人文精神支持和推动城市发展的生动案例。
“人”是根本,苏超充分彰显了我国发展的人民立场。拿出最好的场地资源,最优惠的门票套餐,让群众唱主角,尽情享受足球运动的快乐。这些呀,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断升级的需求。这个思路说到底是突出一个“人”字,强调的是人的价值。
“文”是核心,江苏几乎在整条历史长河中都保持领先。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也是文化昌盛之地,还是现代工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人文经济学的角度看,江苏的区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重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很好地贯通起来,做到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实现了文化和经济全面发展。
据预测,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人文和经济融合互动,让苏超在场内场外都赢了!
苏超成功之后呢,很多人也在讨论其他省份能不能抄作业。依我看啊,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肯定不行,但是江苏以人文经济学的理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可以借鉴。各地人文状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中重视特色,尊重差异才能踢出自己的“好球”。比如河南,古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有胖东来爆改商超。那东北呢?冰雪资源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财富,去年“尔滨”的火爆程度可不比苏超差,不就是因为黑龙江抓住了冰雪文化这张王牌吗?
那暑期很快就要到了,很多城市又打响了卷文旅大战。有些城市坐拥好的资源,却把卷美景变成了卷美女、卷局长,文旅宣传“脱节”“错位”,相当于捧着金砖要饭,舍近求远,本末倒置。城市营销还是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找到不可替代的“地域标识”。
现在啊,苏超又开始沸腾了,屏幕前的你别光顾着666啦,也抓紧研究一下“苏超”里的人文经济学吧。
(责任编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