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首。中办、国办近期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旨在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为什么将扩内需、促消费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本期“深谈:对话经济学家”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进行深度解读。
主持人:经济日报记者栾笑语。(本期内容详见:深谈丨将扩内需促消费放在更突出位置——对话王微)
记者:一方面是老百姓的消费升级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新技术在经济运行各领域加快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新情况、新趋势会对消费产生什么影响?
王微:居民消费升级和技术持续进步,是当前消费市场发展非常重要的动能,也是下一步提振消费的重点发力方向。
先看消费升级趋势。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参照国际经验,在一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中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消费结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转变。一些先行国家的服务消费占整个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在70%左右。可见,服务消费将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前几年我们预测认为,我国服务消费占比在“十四五”时期末将稳定超过50%。但是受新冠疫情冲击,目前还徘徊在47%左右。我认为,“十五五”时期可能是我国稳步跨过服务消费占比50%这个门槛的关键阶段。再看技术进步的影响。我们预计服务消费能实现快速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品消费就没有增长潜力。下一阶段,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商品消费将处于一个向更高品质升级的过程,新技术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技术进步推动下,食品、家用电器这些方面的产品品质会显著提升,商品消费也是消费的重点领域。可以说,服务消费扩容和商品消费提质升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关注于“人”,一些结构性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值得重视。
一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我们看先行国家的经验,在迈向中高收入或高收入国家过程中,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是一个明显趋势,这也是需求能够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一个关键支撑因素。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约占人口规模的三分之一,但这个群体对居民消费支出的贡献约为50%。有研究预测,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将占我国人口的近50%,进而形成橄榄形社会,届时这个群体对居民消费支出的贡献将达70%左右。
二是家庭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人户”和“两人户”不断增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一人户”家庭已超1.25亿,占比超过25%。大到住房,小到家用电器,小型家庭与“三口之家”乃至“三代之家”相比,需求都有很大不同。例如电饭锅,过去是容量大的电饭锅热销,现在小型家庭需要的都是容量小的电饭锅,一次做一两碗饭就够了。更重要的是,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会弱化家庭的自我服务功能,使得家庭对社会化的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客观上将带动大量与生活以及个人发展相关的服务消费旺盛,这种影响也是巨大的。
三是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1%。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我国的老龄化是相对“年轻”的老龄化。目前70岁以下的老年人占整个老年人群的比重接近60%。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这部分“年轻”老年人身体比较健康,有时间也有财富储备,消费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在食品、住房以及服务等方面会产生强烈的新需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有的消费结构。
如果我们关注于“科技”,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将深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消费的促进将是革命性的。例如,从线下消费转向线上消费,就是消费场景的一个重大变化。未来人们需要的一些服务甚至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通过机器人来实现。现在,我们一般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观察数字技术影响消费的一个维度。新冠疫情之前,这一比重是20%左右。这几年,这一比重始终保持在27%左右。在这方面,我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在消费场景创造以及消费方式创新等方面都很有作为。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对于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也很显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能源汽车。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316.8万辆,比上年增长38.7%。去年出台了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绿色家电、智能家电、节能家电成为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点领域。
此外,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就是城镇化。现在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提升空间。在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农村居民进入城镇成为新市民,所释放的消费增量十分巨大。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市场的格局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大型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将形成中高端消费市场高地,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主要载体。城市群中不同层级城市的便利化、特色化、本地化消费也会得到充分发展。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