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谈丨“三农”领域既有短期问题 也有长期挑战
——对话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

2025-03-21 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部署。如何认识“三农”领域的发展成就和现实挑战?如何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安排部署?本期“深谈:对话经济学家”邀请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进行分析解读。


主持人:经济日报记者栾笑语。(本期内容详见:深谈丨夯实“三农”基础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话张红宇


记者:现在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这对“三农”领域有什么影响?


张红宇:今天的农业、农村、农民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外部充满挑战,内部有很多现实困难。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这对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制约。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在提升发展质量时经历了一些“阵痛”。就“三农”领域来说,不仅要看到短期挑战,还要关注长期问题。


就农业而言,最现实的挑战就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14亿多人口一平均,人均资源是“先天不足”。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在质量、品种的多元化方面也有需求。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农业面临的长期问题。短期看,一是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总体相对偏低。如果说前些年是由于进口农产品冲击导致价格跌跌涨涨,那么去年价格下滑还有需求不足的因素。二是农业科技还有待提升。在亩产这个重要指标上,去年玉米、小麦、水稻等都有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偏低。三是农产品供给中“大路货”居多,高品质的少。四是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逆差依然很大,去年农产品出口1030亿美元,进口2151.6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1121.6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卖给别国的农产品,从价值上来讲远远低于买来的别国农产品。仅仅是进口榴莲,去年就花掉近70亿美元,快赶上所有水果及制品出口的价值。说到底,还是竞争力不足。


就农村而言,最重要的长期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还客观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现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相比,在外观上没有本质差异,但要说中国的农村和发达国家的农村在一个水平线上,就不切实际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解决“有没有”后发力解决“好不好”,让农村的发展跟上现代化的脚步,需用一个较长时期去奋斗。短期看,就是继续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在提升农村居民教育、医疗救助、社会保障水平上找准突破口。


就农民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客观看,这种差距源于工农两个产业的差异,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工业从业者的收入总体上高于农业。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并不匹配,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为6.9%,但就业人口占比却高达22.8%,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这表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的产业分布是不平衡的。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农业从业者不断减少、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但是依然要想办法缩小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匹配。长期上需着力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短期上需重视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例如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就很大。使欠发达地区发展得更好一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更高一些,要下更大气力。


(责任编辑:贾佳)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