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部署。如何认识“三农”领域的发展成就和现实挑战?如何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安排部署?本期“深谈:对话经济学家”邀请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进行分析解读。
主持人:经济日报记者栾笑语。(本期内容详见:深谈丨把握“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主线——对话张红宇)
记者: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张红宇: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要实现完美收官,我认为需抓住“精准”二字。哪些地方、哪些农民是容易返贫的,哪些情况是容易使农民返贫的,是生病了还是受伤了,是短期的无法就业还是失去劳动能力了,这些都需要精准甄别,才能进行有效帮扶,社会保障该兜底的要兜底。我到很多地方调研发现,不只是脱贫地区,连一般的农村地区都对低收入农村居民的情况一清二楚,掌握这些数据,才能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做到“精准”的同时要“分类”,从全国来讲,原来的深度贫困地区和一般的贫困地区是有区别的。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一般地区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发展机会的欠缺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基础性问题还是缺失产业的问题?都要搞明白。
在实现“精准”的基础上,要抓产业、抓就业。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2024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3305万人,已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今年要巩固这个成果。抓就业的同时要抓产业发展。这些年,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其他地方,有帮扶的因素,也有产业发展的原因。江西赣南脐橙、陕北洛川苹果以及贵州、云南、四川的茶叶、药材、蔬菜,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对增加脱贫人口收入起到巨大作用。
过渡期结束,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可以画上句号,领导机制、要素投入以及人才、教育、医疗救助赋能都不能断。下一步,需在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举措来持续巩固这项成就。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