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部署。如何认识“三农”领域的发展成就和现实挑战?如何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安排部署?本期“深谈:对话经济学家”邀请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进行分析解读。
主持人:经济日报记者栾笑语。(本期内容详见:深谈丨把握“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主线——对话张红宇)
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作出部署,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个方面,哪些是工作重点?
张红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两个持续、四个着力”: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构成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线,明确了2025年“三农”工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
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上,第一个重中之重是粮食生产。经过9年不懈努力,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新高,这是了不得的成就。但是,巩固这个成就并不容易。我国粮食产量在2007年超过1万亿斤;经过3年努力,到2010年达到1.1万亿斤;又经过2年努力,达到1.2万亿斤;再经过3年努力,达到1.3万亿斤;然后经过9年努力,实现超过1.4万亿斤,粮食产量的提升越来越困难。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产量上了新台阶后又下降的情况。粮食滑坡很容易,避免滑坡很不容易。有自然的因素,如涝灾、旱灾、虫灾,也有市场的因素,如粮食价格持续波动,一些进口粮食价格便宜、有冲击力,等等。因此,不能因为粮食产能达到了一定水平就觉得高枕无忧,必须持续稳定和提升这个产能,“持续”二字十分关键。一是耕地面积要稳。2024年比上年增加了526万亩的播种面积,以后播种面积也需稳住。二是单产要提升。2024年粮食单产每亩达到395公斤,比上年增加5.1公斤,以后单位面积产量要持续提高。三是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上下功夫。高标准农田的质量要提升、建设速度要跟上;生物育种要加快产业化,深挖单产潜力,科研试验和大田推广不能“两张皮”;发挥农业机械应用在规避损失、精准收获等方面的作用,一些大型机械已经实现在涝了之后通过抢收和烘干来减少损失;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的方式方法也有助于释放生产力。四是抓关键环节。从春种到秋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五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服务作用,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组织农民、带动农民、提升农民,最后富裕农民。
第二个重中之重是畜牧生产。这方面的关键在于着力解决经营主体能力不足、力量不强问题。一个有效举措是实现产供销一体,从生产端到加工端再到流通端统筹衔接。首要的是实现生产端的规模化,降低饲养成本,这更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
总体来看,必须树立大食物观。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多元,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我国有40亿亩天然草原、广袤的海洋,以及原来难以利用的戈壁沙漠资源。耕地一定要用于粮食生产,但是耕地以外,完全可以让水果上山上坡,将盐碱地改造成耕地发展多种产业,甚至可以在西北发展冷水鱼产业。不仅要将粮食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肉类、水产品、坚果、菌类等都可以成为食物来源。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仅澳洲坚果一项,云南临沧种植面积就占全球种植面积的52%左右。同时,农业发展也要与此相适应,积极探索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增加农产品供给,丰富农产品品种,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
(责任编辑: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