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郭文培 视频剪辑贾佳)“有统计显示,一张眼底检查照片可以发现80%的眼病。倘若危险人群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80%的眼病就能提早发现,实现早防、早控、早治。”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就“全方位守护人民健康”为题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他建议,要进一步优化眼病筛查模式,多维度守护百姓健康。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眼底一张照,全身代谢相关疾病早知道,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早知道。”王宁利委员表示,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眼病致盲的有效措施。因此,眼底检查在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很大程度延缓视力障碍的进展,也能延缓相关疾病的发展。然而,由于眼病人群基数大,整体筛查费用负担沉重。
在王宁利委员看来,人工智能的问世,有望缓解这一窘境。据介绍,其团队已利用人工智能打造眼科大模型,拍一次眼照,可以诊断十余种眼病。
“未来,药店、眼镜店可以引入国产大模型眼底照相机,降低检查费用,高风险人群可以自行拍照检查。”王宁利委员说,“目前校园眼健康管理已经做得很好,我们更要关注的是50岁以上人群,尤其60岁以上人群风险更高。因此,建议将眼病筛查纳入我国慢性病管理范畴。60岁以上人群一年一次,50岁—60岁人群两年一次。这样的尝试,既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够尽可能早发现风险人群。”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