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30718388082105866.jpg
打卡陕西产业经济新坐标380.jpg

陕投集团榆林清洁能源:向新而变 向绿而行|打卡陕西产业经济新坐标

2023-12-25 16: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阿联酋迪拜召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向,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这两种清洁能源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主要路径。

  近日,“打卡陕西产业经济新坐标——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陕西投资集团陕能榆林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榆林清洁能源),实地探访榆林清洁能源在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的实践。

 

  图为榆林清洁能源陕北新能源智慧管理中心大屏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凡/摄

  在榆林清洁能源陕北新能源管理中心的大屏上,可以看见一座座风力发电机有序的矗立着,迎风而动,一排排蓝色的光伏发电板闪闪发光,正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电能,装机量、发电量、运行状况等数据也是一览无余。“陕北的风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我们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绿色、安全发展为己任,以清洁能源开发为核心,深耕新能源事业,成果显著。”榆林清洁能源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李小勇说。

  目前榆林清洁能源已建成投产新能源场站12座,其中光伏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时,风力发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28万千瓦时,年发电量可达13亿千瓦时。

 

  图为榆林清洁能源卓兆朋达光伏电站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凡/摄

  场站分布分散、位置偏远、工作环境艰苦,且发电设备繁多、占地面积广是制约新能源场站运营管理提升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区域集中管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榆林清洁能源积极探索“数智化”为发展赋能。过去,各场站设备日常监视与控制,报表、数据收集与分析、故障排查与处理等生产运维管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现如今通过“公司+智慧管理平台+智慧场站”的管理模式,依托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中心,就能实现对对所有场站的监控、管理,给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图为榆林清洁能源陕北新能源智慧管理平台 中国经济网记者许怡/摄

  “截止到2023年12月6日,我们全年发电量11.3亿千瓦时,每天平均可发电350万千瓦时,一天的发电量可满足1400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需求。”李小勇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公司还积极同生产厂家、高校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在榆林绥德中角50MW分散式风电场,通过对偏航系统的优化,实现发电量1%-1.5%的提升;在榆林榆阳区纳林风电场,通过对风机控制策略的优化和提升,实现发电量2%-3%的提升,经济效率显著提升。

 

  榆林清洁能源风力发电站 榆林清洁能源供图

  2018年6月30日,陕投集团首个自主建设的风电项目陕能榆阳区小壕兔一期100MW风电项目一号风机正式启动并网发电,该项目标志着陕投集团在风电项目上取得了零的突破,今年7月4日,陕投集团目前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项目——陕投府谷250M光伏项目的全面开工又给陕投集团清洁能源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凡 许怡 视频剪辑 袁爽)

(责任编辑:王茂林)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