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30718388082105866.jpg
打卡陕西产业经济新坐标380.jpg

陕西宝鸡千阳县:绘好乡村建设新画卷

2022-08-12 14: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有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给‘微心愿’的信箱里写,咱还有相约八点半的‘议事亭’可以一起商量解决。我们工作人员也随时都在社区里,有事儿来找我们就行。”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城关镇西新区社区,就听到支部书记张艳艳耐心地给社区居民答疑。
  建设新型城镇“好社区”
  作为千阳县的大社区,城关镇西新社区里的居民基本由农村搬迁、拆迁安置、商品房购买这三个大类构成,服务对象和需求多元化。如何在人员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完善社区治理、优化服务不同类型的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

  

图片说明:城关镇西新社区里的微心愿征集箱。(摄影 陈岚)千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该社区以建设“平安型、便利型、美丽型、幸福型”社区为总抓手,科学设置网格管理、矛盾化解、应急动员三大类7项指标,做到服务体系平战结合、应急处置全面覆盖。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活动、“相约八点半”议事等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平安建设等工作,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党群合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
  “我们现在看个病都不用走远,社区服务中心里的门诊部,能看病、能开药,连医保报销都一次解决,方便得很。”家住该社区的居民李阿姨说着。
  “我们也有亲戚在别的地方住,每次来我们家这里,都感慨社区里干净整洁,带娃下楼还能在不同区域学习诗歌、千阳名人等知识,这样的社区住着可真舒心。”居民王晓燕说。
  建设“四型社区”的千阳,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网格服务、社会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健全“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四级网格组织体系,3个社区划分16个网格,将党建、综治、民政和应急等涉及基层网格管理权限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多元合一、一员多用”,通过以网定格、以格定人、以人定责,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的新模式,让城镇化社区发展形成一池活水,充满生机。
  蹚出美丽乡村“新道路”
  “废纸、饮料瓶、种苹果用完的农膜都能卖钱,县上独创的‘县财政有偿回购可回收垃圾’模式,让农民养成了自觉捡拾垃圾、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回收的垃圾统一送到一体化处理站,还能变废为宝。” 草碧镇罗家店村党支部书记廖拴勤指着贴在村口垃圾回收站的垃圾收购价格清单说。

  

  图片说明:千阳县农村垃圾收购价格清单。(摄影 陈岚)千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千阳县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厕所、垃圾、污水“三污”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和乡村文明风貌。确保环境治理做到“有钱办事、能办好事”, 自2021年以来,先后整合资金1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配备垃圾收运设施、村容村貌提升、公共设施管护。  

  

  图片说明:利用热解处理的垃圾残渣回收压制的砖头。(摄影 陈岚)千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该县已完成户厕改造25743户;5月份刚建成投入使用的草碧镇热解处理站每天能够处理垃圾量5—8吨,垃圾减量达98%,彻底解决县域西南片区的农村垃圾后端处理问题,加上后续规划的高崖和崔家头两个垃圾热解站,“十四五”末,可实现全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闫家村的小型人工湿地模式、双庙塬村的生物氧化塘模式,草碧村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等污水处理模式也让经过沉淀、无害化处理后的中水可进行农田灌溉,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目前污水治理率达46%,计划三年内,该县65个村都能实现污水治理全覆盖。
  做好“三污”治理的同时,为建设美丽乡村,传承乡土文化,千阳县围绕乡村自然、质朴、亲切、清新的内涵,综合考虑村庄发展、人口变迁、文化保护等因素,将65个村划分为城郊融合类11个、集聚提升类13个、特色保护类6个、保留改善类30个、搬迁整合类11个,综合选定张家塬镇宝丰村、南寨镇闫家村等8个村为“八朵金花”,城关镇千川村、崔家头镇黄里村等8个村为“八朵银花”,作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城乡环境、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六大统筹的典型代表,聚焦难点、分类施策,城乡统筹、全域推进建设,形成了主干道路白杨成带、台塬田地果树连片、乡村民居白墙灰边、四大门户绿地成园的乡土风貌,让这里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图片说明:干净整洁的巷道。(摄影 陈岚)千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走在千阳县各村落巷道间,蔚然成林的白杨树遮住烈日,带来一丝凉爽,盛开在田间屋前的各色花朵、白墙灰瓦的民居以及随处可见的带有西秦文化特点的装饰,既能找到传统村落的感觉,又不缺乏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作为陕西省唯一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五连优”的县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县,千阳县抓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机遇,正在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和“四型”社区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建设有特色、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逐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通讯员 陈岚) 

(责任编辑:王茂林)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6557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