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丈量秦岭绿意

2025-08-12 15:07 来源:西安邮电大学

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莽莽苍翠的林海间,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大学生身影格外醒目。他们俯身记录植物种类,与护林员深入交流,在溪流旁清理维护步道……这是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秦岭腹地,开展为期半个月生态调研的生动场景。他们以“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为双核课题,用青春脚步丈量绿水青山,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振兴密码。

绿意课堂:当自然教育“遇见”劳动淬炼

实践队在保护区核心区与周边乡村扎下根来。在苍翠林海中,他们不再是讲台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化身为自然奥秘的主动探索者和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实践队队长张涵柏谈起这段独特经历时充满感慨:“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辨识珍稀物种,亲手参与森林步道清淤维护、生态苗圃抚育等劳动,汗水滴落泥土的瞬间,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解从未如此深刻。这证明,将知识讲解融入真实劳动场景的研学设计,能唤醒参与者最深层的情感共鸣与责任担当。”

金山银山:生态溢出效应照亮乡村致富路

实践队的调研视野并未局限于保护区边界,他们深入周边乡村,通过详实的问卷、访谈,敏锐捕捉生态保护释放的“绿色红利”。华阳镇村民王大姐的民宿是调研重点对象之一,她热情地分享:“自从保护区生态旅游名声在外,家里空房变成了‘金窝窝’,山野菜、土蜂蜜这些‘山货’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这实实在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区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对此深有感触:“西安邮电大学同学们的调研非常扎实。数据清晰显示,生态旅游显著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农副产品销售,村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被有效激活,这正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的典范。”

高校智慧:为自然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如何让这份“绿”的馈赠更具教育价值和可持续性?实践队将高校智慧倾注于调研成果。带队教师晋金才点明核心:“我们提出将研学课程深度融入保护区及周边劳动场景——如古法养蜂体验、生态农事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不仅能锤炼学生品格,更能形成‘教育引流-消费助农-反哺生态’的振兴闭环,让高校智力真正服务于地方绿色发展。”两项凝结着团队智慧的调研报告,已提交保护区管理局及当地相关部门,为自然教育基地优化升级与乡村产业精准对接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可操作的路径建议。

半个月的秦岭之行,对这群年轻学子而言,是一次身心的洗礼,更是一堂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大思政课”。他们在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青山绿水间,见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触摸到自然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所迸发的蓬勃生命力,更深刻领悟了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现实路径。西邮学子的足迹与思考,如同涓涓细流汇入秦岭的苍翠林海,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贡献着青春独有的洞察与力量。

【责任编辑:王蒙】